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 荔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前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我有以下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习作兴趣,乐于自我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要让他们对习作感兴趣,以习作为快乐。
首先,让学生知道习作来源于生活。自家的、别家的,校内的、校外的,天上的、地下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无一不是小学生习作的对象。让学生逐步明白,“原来,什么都可以写进作文!”“原来,这就是作文!”从而让学生消除对习作的神秘感。接下来,老师就要耐心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思考,去想象,去描绘。
其次,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调动习作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就要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幻想、去比喻、去异想天开,让他们逐步明白,“原来,我也是作文高手!”从而树立习作的自信心。玩是儿童的天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有助于开启学生习作的思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特别珍惜那些能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的机会,特别珍惜能亲自参与到学生中间去游戏的课外活动时间,因为这更有利于我适时指导孩子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和感受。
二、培养观察能力,积累习作素材。
俗话说“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发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要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就得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体验家庭生活的美好,去体验游乐世界的多彩,去体验探索生活的乐趣,去体验社会实践的精彩。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自豪、交往的愉悦、生活的美好、探究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以说,观察是学习习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获得习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是习作的基础。怎样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呢?只要是能映入学生眼帘的事物均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性和随意性地观察等方面去培养。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就是将一件物体在学生面前展示,指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动静等各方面去观察。比如,我指导学生写一篇状物文章,题目是《我的书包》。首先要求学生各自拿出独具特色的书包,我再展示出一个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书包,然后按书包的特征提示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书包总体形状怎样?有多大?有多宽?有多长?面上有哪些图案?用了什么颜色?内部结构有几层?每一层是怎样的?各层有什么用?这个书包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需要强调的是,不论观察什么东西,都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去欣赏,用不同的叙述顺序进行描写。除此之外,还向学生强调:观察生活不能单纯依靠感觉,还需要思维活动的介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观”,而且要“察”;既要有感官的索取,又要有心灵的伴随。这样,经过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培养,从而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三、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表达能力。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极其重要。为此,一方面,我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在利用好阅读课的同时鼓励学生周末、节假日走进书店,走进图书馆,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好我们学校的国学课程和读本,让学生海量阅读,广泛汲取经典文化陶怡情操。在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适时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收获、想法、疑问、体会等写下来,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能力,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习作能力也得以提升。在阅读活动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总结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训练当中。
四、优化评改方式,培养评改能力。
教师在习作评改中,应侧重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评改能力。对班级习作能力较强的那部分学生,我会用协商性的作文评语,同他们探讨习作的技巧。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更高的习作要求。比如,“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习作会更棒!”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习作评讲方式。可以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习作,进行对比讲评,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可以围绕习作中的共同问题进行启发谈话,综合评述全班习作情况,表扬共同的优点,批评共同的缺点,提出总体性的修改意见;可以把一些佳作整理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让学生阅读、欣赏、品评;可以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组织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评析;可以张贴或印发一篇学生习作,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评——改——评”的训练,让学生自我评改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丰富习作的教学形式,重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在平时的活动中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重视培养他们自我评改的能力,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升。
一、培养习作兴趣,乐于自我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要让他们对习作感兴趣,以习作为快乐。
首先,让学生知道习作来源于生活。自家的、别家的,校内的、校外的,天上的、地下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无一不是小学生习作的对象。让学生逐步明白,“原来,什么都可以写进作文!”“原来,这就是作文!”从而让学生消除对习作的神秘感。接下来,老师就要耐心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思考,去想象,去描绘。
其次,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调动习作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就要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幻想、去比喻、去异想天开,让他们逐步明白,“原来,我也是作文高手!”从而树立习作的自信心。玩是儿童的天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有助于开启学生习作的思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特别珍惜那些能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的机会,特别珍惜能亲自参与到学生中间去游戏的课外活动时间,因为这更有利于我适时指导孩子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和感受。
二、培养观察能力,积累习作素材。
俗话说“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发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要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就得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体验家庭生活的美好,去体验游乐世界的多彩,去体验探索生活的乐趣,去体验社会实践的精彩。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自豪、交往的愉悦、生活的美好、探究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以说,观察是学习习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获得习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是习作的基础。怎样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呢?只要是能映入学生眼帘的事物均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性和随意性地观察等方面去培养。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就是将一件物体在学生面前展示,指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动静等各方面去观察。比如,我指导学生写一篇状物文章,题目是《我的书包》。首先要求学生各自拿出独具特色的书包,我再展示出一个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书包,然后按书包的特征提示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书包总体形状怎样?有多大?有多宽?有多长?面上有哪些图案?用了什么颜色?内部结构有几层?每一层是怎样的?各层有什么用?这个书包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需要强调的是,不论观察什么东西,都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去欣赏,用不同的叙述顺序进行描写。除此之外,还向学生强调:观察生活不能单纯依靠感觉,还需要思维活动的介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观”,而且要“察”;既要有感官的索取,又要有心灵的伴随。这样,经过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培养,从而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三、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表达能力。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极其重要。为此,一方面,我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在利用好阅读课的同时鼓励学生周末、节假日走进书店,走进图书馆,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好我们学校的国学课程和读本,让学生海量阅读,广泛汲取经典文化陶怡情操。在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适时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收获、想法、疑问、体会等写下来,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能力,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习作能力也得以提升。在阅读活动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总结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训练当中。
四、优化评改方式,培养评改能力。
教师在习作评改中,应侧重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评改能力。对班级习作能力较强的那部分学生,我会用协商性的作文评语,同他们探讨习作的技巧。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更高的习作要求。比如,“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习作会更棒!”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习作评讲方式。可以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习作,进行对比讲评,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可以围绕习作中的共同问题进行启发谈话,综合评述全班习作情况,表扬共同的优点,批评共同的缺点,提出总体性的修改意见;可以把一些佳作整理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让学生阅读、欣赏、品评;可以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组织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评析;可以张贴或印发一篇学生习作,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评——改——评”的训练,让学生自我评改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丰富习作的教学形式,重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在平时的活动中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重视培养他们自我评改的能力,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