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朱学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思坡乡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然而由于政治学科的特点:理论性较强、原理概念枯燥抽象等,这与学生的年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政治课都不感兴趣,然后有的学生越学越差,最终的结果就是成绩上不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和热忱中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政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习政治的前提和保证。
  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我在这两年的政治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培养师生感情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认识活动的效率。初中的学生还未养成在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中听课的本领,他们易于受教师的影响,即对某老师信任、尊敬,则对此学科会有较强的兴趣;反之则上课易走神,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要放弃课堂上“我说了算的权威”,要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彻底改变那种板着面孔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面,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双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平时一定要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以诚相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也可以谈谈自己当学生时对这门课的想法,这样更容易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和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这时老师应该要有耐心,切忌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可以待学生冷静下来了再个别交换意见,这样可以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顾及到学生的面子,他反而会感激你,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学生喜欢,崇拜老师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所以,除了教学需要要求你不断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广泛猎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处处为人师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起良好的师生情感.记得前段时间,我给学生做了张练习卷,结果很多书上的原话很多人在做题的时候还是错了,就非常的生气,于是就让他们把书上原话多写几遍在练习本上,结果很多人还不愿写.结果和某个班级的学生那几天关系特僵,明显感觉到那几天上课大家的情绪都不对,没有以前的积极,提问也没几个人回应你.紧张的关系明显影响了上课的效率.后来我就找了几个特别不愿写的人,和他们细细的谈了谈,原来错的太多了,不知道写到什么时候呢,所以就干脆不高兴写了.弄清了原因,我就告诉他们,其实老师要的也并不是你们写的那几遍的东西,而是希望你们能吸取教训了,下次做题仔细认真一点,这才是我要的,态度.但是,这一次,你要买个教训,所以还是要完成我的任务.最终,他们信服的回去写了.从这件事情上我深有体会师生良好关系对于教学的影响. 
  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或做其他科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三、鼓励实践,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本身的实用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四、注意上课提问的技巧 语言幽默富于感染力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互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如果能够科学运用的话,那么就能很好的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在提问时应注意把握几点: 
  1、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把握机会,上课初期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气氛,应该提一些简单,回忆性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当他们进入活跃的状态时,就可以提一些讨论性,分析性的题目,这样就不容易冷场,并且讨论,辩论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好掌握所学内容;而进入上课的后期,学生可能会有些注意力不能很集中,也很疲劳,这个时候可能不是很愿意动脑筋了,所以上完新课内容后,这时我们可以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的,幽默性的问题,防止学生的思绪飘远了. 
  2、对不同的学生,因其个性的不同,知识能力的不同,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有所选择有所针对性.对于一些优秀的比较活泼的学生,教师可以多提一些有难度,要有所发挥,有一定自己的见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而对于中等的学生,则要多提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提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积极性. 
  3、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肯定有回答不完全正确或错误或回答不出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有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回答,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他会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可能就会因为这个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他的课。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要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讨论法,辩论式,演讲式等多种方式引进课堂教学,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让他知道,只要他努力了,老师都看在眼里的。 
  总之,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