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的实践探索

【作者】 郑兴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龙孔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是小学数学作为奠基学科不可推脱的教育重任。我们要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质疑中、问题解决中获得有效的创新思维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创新思维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培养受到越来越人重视。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正如新课标所言:“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如何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唯有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列入日常教学目标中,并加大力度,创新策略,践行在每节课的衙个流程中。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体现“教有疑”
  古人说得好:“学于起思,源于疑。”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特征,遵循“源起于疑”的思维特质。而“疑”又源自何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质疑,二是教师的“教有疑”。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实现“教有疑”的良好策略,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和内在需要,通过设疑、激疑、释疑等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使其体验思考乐趣。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受到激发,产生强烈探究动机。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导入,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都是良好问题情境创设策略,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其处于一个亢奋的思考状态。
  二、引发学生自主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自主质疑的启动器,也是自主质疑的结果,二者在一定程度是一致的。我们知道,生疑是创新的基础;质疑是创新的源泉;释疑是创新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大质疑引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就是势在必行。当然,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也很多,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良好。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打开了学生的“问题闸门”,进而激活学生思维。
  三、探寻解决问题策略,注重思维培养
  有破有立,不拘一格,才能标新立异。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思想束缚,能从事物的反面、联系、发展变化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也必须运用不同方法、策略进行解决,让学生在各种途径中感受不同方法带来的不同效果,体会駤任何事物都有不同解决之道,只要敢去去思考,方法都是有的。除了我们在思想上激励外,还要从具体实践中加以落实。
  (一)培养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或反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探索,使思维顺序倒逆去分析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这也是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该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解题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僵化,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培养联系思维。联系思维是指运用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努力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分离中看到渗透,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思维方法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启发或提示。这种思维方法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十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突出的一点是,它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在探求共性的思维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多维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路线去思考,探求多种问题解决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一个人创造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从多维度、多层次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思路,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还能为学生大胆推广旧知、引申旧知,进而发现新规律,得出新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大对学生进行多维发散训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运用激励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思维的积极成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并把之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不断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落实新课标赋予我们的教育重任。 
  参考文献:
  [1]孙仁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
  [2]聂卓霞,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3年。
  [3]陈宏英,在课堂中运用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吉林教育,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