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

【作者】 苟文传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五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为课堂教学重要一环的作业练习,我们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应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和发展过程来认识,其内容不能局限于课内,也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惟一的形式。作业练习要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作业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以“动”为主线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作业练习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作业的形式可以因文而异,教《乌鸦喝水》、《称象》等课文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散文诗、散文等可来一次“诗文配画”作业。比如,教《我是一条小河》、《我的家乡》等,都可让学生为课文画插图。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课后去找找、读读《安徒生童话》。学完《一粒种子》后,有条件的地方,可让学生课后去种种大豆、向日葵等,并注意观察,每天写写观察日记。如教学《长颈鹿请客》,可让学生三五成群,自由组合说说、演演、评评。 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内容,练习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二、精心设计练习,强化重点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课文。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了两次练习。一是学习新课时,出示练习题:孙膑向田忌献策时,显得( ),田忌则表现得( ),齐威王却非常( )。这个练习降低了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的难度。二是为了落实并强化第一个目标,我精心地设计练习题: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一次比赛的时候,孙膑也在人群里。他看到( ),还看到( ),就对田忌说:“_____”。田忌照孙膑说的去做,果然转败为胜。这个练习使学生将课文中潜在的语言外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拓展了语言训练的素材,还能促成学生积极思维,理解孙膑的妙策一是来自他仔细观察,二是来自他能在分析主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合理调配力量,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有位老师在教《梅花》这首诗的时候,在进行了朗读、抄写、背诵,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之后,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次语言训练。教师先后出示四张卡片,让学生观看插图,回想诗意,按照卡片的提示进行口述。1.第一次出示的卡片上写的是:地点→什么→时间→怎么样→诗人感受。学生口述为:在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冬天的寒冷,独自开放了,我离得远远的,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过来。2.第二次出示的卡片上写的是:时间→地点→什么→怎么样→诗人感受 。学生口述为:在寒冷的严冬,在墙角,有几枝梅花独自开放了,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清香飘来。3.第三次出示的卡片上写的是:时间→什么→地点→怎么样→诗人感受。学生口述为:在寒冷的冬天,有几枝梅花,在墙角独自开放了,像雪一样白,但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味远远地从那儿飘来。4.第四次出示的卡片上写的是:地点→时间→什么→怎么样→诗人感受。学生口述为:在墙角,在寒冷的冬天,几枝梅花独自开放了,远远看去一片雪白,可那是梅花,因为远远地就能闻到它的幽香了。第一次的卡片提示的前四项的顺序,同原诗的顺序一样,学生口述时难度较低,后几次的卡片揭示的顺序有了变化,学生口述就有一定难度。尽管因变化了原诗的顺序,学生说得不那么确切,但灵活地掌握了诗的意思,得到了组织语言的训练,这比让学生死记诗的解释要好得多。尤其是卡片揭示的最后一项“诗人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尽量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三、分层练习,发挥训练的主动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各有收获。如教第二册《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针对“有………有……还有……”这一句式,教师设计了如下分层弹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两题来完成。 1.海滩上有各种形状的贝壳,有( ),有( ),还有( )。 2.儿童公园里有各种玩具,有( ),有( ),还有( )。 3.( ),有( ),有( ),还有( )。 这样,通过分层次的作业,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此外,学生的作业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面向优等生,重在培养创新能力。如《月光曲》课后练习2: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景色?哪些是联想?摘录课文中联想的句子。这是全体必做题。选做:(1)自写1-2句联想句子。(2)模仿课文第9自然段,写一段由事或物引起的联想。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业不再是苦差事了,效果自然理想。
  四、设计创新性的课堂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新能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创造性地练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1)续写:学习了《凡卡》后,让学生续写《凡卡的信寄出以后》,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想象。(2)扩写: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补充。如《忆铁人》中有“哦?……咳!”一句,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又如《火烧云》一课,当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多”时,抓住课文中“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让学生帮作者说出来。(3)迁移:学习《桂林山水》中对漓江水、桂林山的描写句子后,出示下列练习:这里的花真多呀,( )。这里的花真美呀,( ),这里的花真香呀,( )。(4)求异: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如学了《乌鸦喝水》、《小白免搬西瓜》、《称象》等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比聪明,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5)拓展:如学了《青蛙的眼睛》、《蝙蝠和雷达》后,可让学生通过查询,了解人类还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想象人类还可能利用仿生的原理发明什么?促使学生拓展知识、发散思维,诱发学生的创造欲。再如《旅行家树》这篇课文,作者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教师可以抓住课文难点,拓展思维,进行说话练习:(1)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具有这种品格?依照课文并列叙述的表达方式说一说。(2)古往今来,有许多人也有如此品格,请你依照以上表达方式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