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作者】 杨雨婷
【机构】 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对外交流应具备的能力,但是高中英语教学仅关注语言知识部分,忽略了英语知识还包括生活态度和自我认知这一现实问题;新课标中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要求,本文将就此提出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通俗地讲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对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频繁交往更突显英语这座桥梁的重要性。但传统英语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极少涉及文化方面内容,导致学生虽学会了外语却不具备相应交际能力,所学不能所用。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1.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课程,是融合文化知识与文化交际与一体的学科;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教学界引入我国 [1] 。
跨文化交际中,作为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有几个突出特征:首先,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语言是传播其国家文化的媒介;其次,既然是跨文化那么这些语言文化自然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背景中的人交流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沟通困难;再者,即使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具有不同的母语,当其进行交际时应使用同一种语言,即将两者调整到统一的文化背景中去表达和沟通。
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如语法、句式这类的相关知识,这是中国英语教育主要涉及内容;同时,文化背景更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跨文化交际除了考察对语言的掌握,也关系诸如词汇的合理运用能力、不同场景中交流方式的适应能力、对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达含义等等多种知识的积累;既然是交际,那么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表明态度、达到认识自我也是双方沟通的重要内容,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1.2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以来,英语教学已经在我国的校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受到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特点的影响,英语作为教学内容还仅仅停滞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层面,即便是书本中涉及到些许有关外国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相关内容,也都只是不完善、未成体系的零散片断,教师也不会过多讲解。例如,很多高中学生也许在各种英语考试中都能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因为没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文化差异不敏感,当他们实际处在使用英语交流的场景之中时,却根本无法恰当甚至正确地用所学的英语表达自己,更不用说实现有效的交际了。这个例子也说明语言并不等于交流,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可以体现人类发展的历程,但这仅意味着语言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当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缺失,不仅仅由于教师对跨文化意识不够重视,还在于即使有些教师认识到其重要性,却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去实践。因此英语教学应以能够使得同学们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为任务,即不仅教授语言知识,还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感情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行车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2]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与新时期培养具有较高英语交际能力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它要求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不但要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更应该具备能够跨越外国文化障碍与外国人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能力。[3]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跨文化被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和重要程度。
三、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3.1提高教师跨文化意识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中英语教师一直处在教学一线,专注于授课,较少涉猎跨文化知识的书籍,这直接成为其在教学上前进的阻碍,导致综合教学水平很难提高。但是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在保有传统文化基础上日渐更新,内涵丰富。同时不同的语言文化来源自然各有差异,这生动形象地反映着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只有教师具有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的差异,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实践中指引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品味文化内涵、培养交际能力。
3.2在原有的课本讲授的基础上扩充讲授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多数英语教材均涉及外国的文化背景,但这还不够。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能对教材内容在国家情况、地理差异、政治特点、经济特点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适当扩充,可以将我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情况与国外不同属性的文化进行比较,这样更利于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增添学习乐趣,同时也便于记忆。如dragon这个简单的单词,在翻译中易被学生直观理解成“龙”,会自然地与古代皇帝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龙划等号;然而,实际上dragon在西方的意识里是代表着邪恶的魔鬼,是“恶龙”,而非荣耀和力量的标志。诸如此类的差异不胜枚举,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将学习英语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力结合。
3.3重视课外培养途径,拓宽教学渠道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学过程都以书本为传播文化的工具,只重视课堂讲授。但是,针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差异,我们也可采用其他如兴趣小组、课下作业、欣赏影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并能在与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文化知识。
四、小结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更能培养其世界意识。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过程,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步,这尤其需要教师的努力。英语教师既要传授语言知识,也要兼顾文化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从而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龙中莲.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华章,2013,(33):267-267.
[2]王红梅.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2014,(48):266-267.
[3]江芬.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未来英才,2014,(2):65-65,6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通俗地讲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对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频繁交往更突显英语这座桥梁的重要性。但传统英语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极少涉及文化方面内容,导致学生虽学会了外语却不具备相应交际能力,所学不能所用。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1.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课程,是融合文化知识与文化交际与一体的学科;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教学界引入我国 [1] 。
跨文化交际中,作为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有几个突出特征:首先,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语言是传播其国家文化的媒介;其次,既然是跨文化那么这些语言文化自然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背景中的人交流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沟通困难;再者,即使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具有不同的母语,当其进行交际时应使用同一种语言,即将两者调整到统一的文化背景中去表达和沟通。
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如语法、句式这类的相关知识,这是中国英语教育主要涉及内容;同时,文化背景更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跨文化交际除了考察对语言的掌握,也关系诸如词汇的合理运用能力、不同场景中交流方式的适应能力、对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达含义等等多种知识的积累;既然是交际,那么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表明态度、达到认识自我也是双方沟通的重要内容,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1.2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以来,英语教学已经在我国的校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受到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特点的影响,英语作为教学内容还仅仅停滞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层面,即便是书本中涉及到些许有关外国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相关内容,也都只是不完善、未成体系的零散片断,教师也不会过多讲解。例如,很多高中学生也许在各种英语考试中都能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因为没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文化差异不敏感,当他们实际处在使用英语交流的场景之中时,却根本无法恰当甚至正确地用所学的英语表达自己,更不用说实现有效的交际了。这个例子也说明语言并不等于交流,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可以体现人类发展的历程,但这仅意味着语言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当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缺失,不仅仅由于教师对跨文化意识不够重视,还在于即使有些教师认识到其重要性,却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去实践。因此英语教学应以能够使得同学们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为任务,即不仅教授语言知识,还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感情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行车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2]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与新时期培养具有较高英语交际能力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它要求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不但要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更应该具备能够跨越外国文化障碍与外国人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能力。[3]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跨文化被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和重要程度。
三、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3.1提高教师跨文化意识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中英语教师一直处在教学一线,专注于授课,较少涉猎跨文化知识的书籍,这直接成为其在教学上前进的阻碍,导致综合教学水平很难提高。但是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在保有传统文化基础上日渐更新,内涵丰富。同时不同的语言文化来源自然各有差异,这生动形象地反映着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只有教师具有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的差异,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实践中指引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品味文化内涵、培养交际能力。
3.2在原有的课本讲授的基础上扩充讲授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多数英语教材均涉及外国的文化背景,但这还不够。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能对教材内容在国家情况、地理差异、政治特点、经济特点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适当扩充,可以将我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情况与国外不同属性的文化进行比较,这样更利于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增添学习乐趣,同时也便于记忆。如dragon这个简单的单词,在翻译中易被学生直观理解成“龙”,会自然地与古代皇帝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龙划等号;然而,实际上dragon在西方的意识里是代表着邪恶的魔鬼,是“恶龙”,而非荣耀和力量的标志。诸如此类的差异不胜枚举,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将学习英语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力结合。
3.3重视课外培养途径,拓宽教学渠道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学过程都以书本为传播文化的工具,只重视课堂讲授。但是,针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差异,我们也可采用其他如兴趣小组、课下作业、欣赏影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并能在与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文化知识。
四、小结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更能培养其世界意识。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过程,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步,这尤其需要教师的努力。英语教师既要传授语言知识,也要兼顾文化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从而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龙中莲.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华章,2013,(33):267-267.
[2]王红梅.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2014,(48):266-267.
[3]江芬.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未来英才,2014,(2):6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