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作者】 王 军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双鹿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是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情操,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做到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们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提醒、引导他们,叫他们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也可以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要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就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6.背诵的习惯。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背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能背诵。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9.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熄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刻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