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作者】 周小林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鹤峰乡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与旧教材相比,初中数学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用心钻研,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发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如七年级数学每一章节就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改变了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畏难心理。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挖掘绚丽多姿而以深邃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还要善于创设有助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如教学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象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的多。又如"正方形的表面积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形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让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营造了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的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识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和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使用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制作课件决不能是课本的简单复制,也不能只当作投影仪而代替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展示也应及时、适度,不能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按"。
  如在七年级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真正起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抓好读、试、想、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利用"读一读"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虽抽象但也实在,感觉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试一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另一个,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了。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做一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样,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的教师。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为了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新教材,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反思。根据教学过程的先后进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师全身心投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控索;教学中的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论化。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