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搞好校本教研

【作者】 贡嘎旦增

【机构】 西藏昂仁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校本教研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国家,我国是2002年教育部在昆山召开的“以校为本”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调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三、乡镇小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目前,不少学校纷纷加大了校本教研的力度,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
  1、教师负担过重,制约校本教研的开展。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一些村校还是“包班制”(即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师年龄普遍存在老化现象,老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等,每天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去进行校本教研。
  2、教师的主动性不高,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校本教研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3、学校所受干扰太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很浓,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使学校常年处于备检和创优状态之中,牵涉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4、专业引领不够,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由于在校本教研中缺少专家、优秀教师的指导,缺少理论,所以我们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的低水平的重复,教师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四、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
  1、健全校本教研的组织和领导,构建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学校是校长精神的折射。完善机制,建立开放、民主、科学的组织机构做到五个到位:组织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制度到位、激励到位。在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教研组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组长不应是学校的传声筒和事务员,他们是业务专家,是课堂教学的潜心研究者和改革者,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者,他们是本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教研组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研组长的“未雨绸缪”;教研组民主、和谐的氛围,离不开教研组长的精心打造;教研组“组本研究”的顺畅推进,离不开教研组长的科学引领。在很大程度上,教研组长的观念影响着一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教研组长的科研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学科教研的高度,
  2、加强教研文化建设,营造校本教研氛围。
  氛围在行动中形成和浓厚,领导身体力行是形成校本教研浓厚氛围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校长有新课程体验,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前提和基础。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水平和推进的力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认识水平。校本教研制度在于解放教师,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靠管、卡、压的传统管理方式不是校本教研制度本质内涵。建立人性的、柔性的管理机制;有形制度与无形要求的统一;规范与自由的有效结合。规范必不可少,自由也不可缺;规范要有弹性,自由要有约束。
  3、创新教研模式,给校本教研注入生机与活力。
  在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教研组、年级组仍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仍然是主要载体。
  总之,我们要有效开展校本研究,就要使教研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服务,要上好每节课,着眼小问题,要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注重平时的反思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