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转化语文后进生

【作者】 熊俊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邱场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发展,阻碍了他们学习上的进步。他们就如迟开的花朵,本来就营养不良,加之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发育就更加缓慢。因此教师要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给他们足够的阳光雨露,让他们也能够像健康的花朵一样茁壮成长,这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许多的语文教师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接受教育。
  上课伊始,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活所有学生的语文思维,唤起所有学生对语文世界的好奇心。语文虽是一门具有社会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复杂学科,但直观情境教学一下子就能抓住了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后进生情感更为丰富,更为渴望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如何让后进生在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认为教师温馨的教育会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达到师生间情感交融。语文后进生多觉语文繁杂而枯燥,在课堂上不是说话就是做小动作,不是睡觉就是看课外书,不关心、不思考,更不想回答问题,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有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时,笔者认为不能大声斥责,要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注视着他(她),用微笑的目光去责备他,后进生便会很快收敛直至停止。情感期待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情境,焕发出后进生真正生命的活力,让语文真正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拨动后进生生命的“情弦”,使语文教学绿意盎然。
  二、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向上的能源,也是高尚的、纯洁的心理品质。”一些使后进生丧失信心的埋怨,伤害学生人格的谴责,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损伤教育的感情基础。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对于语文后进生而言,尊重比严格更为重要。“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从课堂提问题到作业评价,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树立学语文的信心。老师在教育中应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少讽刺、不歧视、多引导,不断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的过程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才会拥有成功的动力。教师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够字迹工整的完成一次作业,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学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的记住以往学习语文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的一次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方法,将内容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使每一位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教学中应该“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作好个别辅导,作好分类指导,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可以使班里的后进生跟得上,使基础好的学生又“吃的饱”。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语文“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变枯燥为生动的快乐学习
  语文多为繁杂、冗长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中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比较,让学生更容易懂。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放弃这部分语文“后进生”,只有把好语文后进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采取一定策略,有效地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由愿学到乐学,直到会学,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实现新课标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语文”的教育目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教育,持之以恒,相信这些迟开的花朵将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