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农村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初探

【作者】 朱仁智

【机构】 福建省宁化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大部分人都成了手机控,成为“低头一族”。人们通过网络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使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在受益无穷的沟通中,也隐含着网络对当代人的消极影响,那就是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文通过积极探讨网络成瘾的本源,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从而更好的引导学校开展科学的网络心理学教育,引导农村初中学生积极适应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预防并避免初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产生。本文对于农村初中学生预防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策略
  网络是双韧剑,一方面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沟通,更加迅速的信息检索与信息传输,让人类社会受益无穷,推进了人类的进步事业;但另一个方面,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低头一族”的手机控,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造成一些网络成瘾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由于网络的发达,信息量过大,导致很多人熬夜,或者人与人之间无效交往的日益频繁,导致人情的淡薄。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网络成瘾的消极影响更大,可能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或者学业中断,也有可能造成身体健康受损,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心理障碍等。这都是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可能引发的消极状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我校初中学生生都是本地农家的孩子,学习习惯方面自然没有办法和城里的孩子比,再说,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又被我县的城东中学择优录取走了,
因此,留下来的这些学生,他们本人都知道自己学习方面和县城重点初中是没有办法比拼了,于是转而破罐子破摔,开始把精力花在网络游戏或者网络交友、聊天上面。通过对本校初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其若干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初中学生网络轻度成瘾群体占调查总数的 25.5%。 他们一有时间就玩手机游戏,到处寻找WIFI,荒废了学业,熬夜导致上课精神萎靡。本人认为,应该对这些初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以预防更严重的网络成瘾。依据相关研究结果,现特提出如下一些教育建议,供从事农村初中教育的教师或家长参考。
  一、透析农村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深陷网瘾的一些初中生在未进入本校以前就早已表现出了学习困难、畏学、厌学等情绪,他们抱着混世的心态,甚至做出逃学、打架、在课堂上捣乱等行为。这些学生是很多老师、家长、学生眼中的差生,甚至是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是长期遭受歧视的对象。尽管进入初中学习以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观念在进行着转变,但由来已久的学习习惯欠缺,自己就是“失败者”的心态却很难转变,加之一部分初中学生背负着家庭、社会鄙视的压力,认为没有考入县城的城东中学,不幸留在我们学校学习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于是更加觉得心灰意懒,更加觉得前途无望。厌学情绪在农村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因为这些初中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心理素质脆弱,加之大多数来自农村中低收入家庭,居于弱势经济地位,使农村初中学生成了典型的三弱群体——弱势经济地位、弱势文化基础、弱势心理行为。这些总让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而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现实的特点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自由、宽松、无拘无束的空间。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这些学生可以随便改变身份、扮演成自己渴望而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展现一个与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自我;可以敞开心扉与他人随意交谈,而不必考虑其不良的后果;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意发表评论,包括一些不文明的话或被社会所禁止的言论而无需负任何责任。网络既可以帮助他们逃避现实,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又可以使他们找到自信,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有力地驱动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至于成瘾。
  二、引导初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中最基本的要求,每个人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如果把健康看做“1”,那么学业、财富、成功等等就是“1”后面的“0”,会为我们的人生锦上添花;但如果网络成瘾,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损害到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就像没有了“1”,后面再多的“0”,最终还是“0”,没有了意义。农村初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更是事关未来国家或者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帮助学生远离网络成瘾,还学生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更加阳光的生存,这是我们农村中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关注点放在正面的、积极的方面时,消极的那一面就没有力量,没有能量。我们要将网络作为服务学习、工作、生活的有效工具,而并不只是一个游戏机。要鼓励初中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或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趣味知识;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开阔视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部分信息含量大,需要手工整合、操作难度大的作业交由学生以电子版的方式完成;可结合初中学生所学课程,定期要求学生在网上收集与所学学科有关的阅读材料。如物理学科可以收集霍金的言论,探讨宇宙的奥秘,外星人、黑洞等是否存在的问题。数学中的一些奥数素材等都可以通过百度获取。手机上安装一个“学霸君”的APP,就可以搜索那些在他们看来高不可攀的数学难题及其解答了。这样,既可以利用网络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理化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在网络运用方面的才能,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弱网络对农村初中生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良师益友。
  三、加强心理预防、培养健康心智的策略
  1.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初中生的人格教育。
  农村初中生年龄段为12-15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抵制网络诱惑,自律能力弱,加之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压力很大,经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之中,容易出现孤独、冷漠、焦虑、情绪波动大、意志脆弱、思想消沉等消极人格特质,并会导致他们在应激情境中情绪反应强烈,又不能合理解决,从而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网络成瘾。所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人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包含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帮助农村初中生了解人格特质方面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工作,使他们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能选择与使用合理的应对方式,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
  2.要加强对相关人员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要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必备知识与技能的辅导和培训,以便在班、团活动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班主任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以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人格。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多组织演讲、书法、卡拉OK、小发明、小创意、小制作等比赛以及校园明星、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丰富农村初中学生的课余活动,鼓励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热爱生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适时地组织一些如拔河、集体跳绳等集体活动项目,增加农村初中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减轻孤独、焦虑,以达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结合他们当前得学习、生活、心灵深处的一些实际问题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典型案例,组织农村初中生进行讨论、辩论并予以指导,既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的追求,又能达到明辨是非,指引方向的作用,还能增强人格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其实效性。
  3.要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并设立心理咨询室。
  近些年来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目前我校初中生几乎都是原来学习基础较弱, 学习成绩较差,升城东中学无望的学生。这些学生长期以来在班级、家庭或社会上备受歧视,加之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推崇,致使很多人看不起这些留在本地的学生,从而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农村初中学生很少能够考上县城一中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去普通高中甚至三明工贸学校或者其他一些中专技校学习。这给农村初中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在压力较大、思想困惑较严重的时候,这些农村初中生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容易急躁、逃避、不考虑后果,以致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如果仅仅靠班队会活动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适应形势,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在初中起始年级尝试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并积极组建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与农村初中生的沟通,帮助其及时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或困扰,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促进我们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祖伟,申荷永.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2):240-243;
  [2]程文香.预防中职生网络成瘾之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153-154;
  [3]洪鸿麟.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4]王淑芳,孙晓婷.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