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对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作者】 李英鹏

【机构】 宁夏青铜峡市陈袁滩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感恩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都已认识到。本人主要从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探究感恩教育的实施思路,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监控,感恩教育的实施保障。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协调家庭,学校共同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举行“察恩、知恩、寻恩、体验恩、报恩”等系列活动;开展感恩行为常规评价。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关键词:感恩教育 有效途径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亲自经历到以下情形:
  天天盼着自己过生日而从来不知道父母生日;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不懂得珍惜父母所给予自己的一切;从来不帮家长做家务,却埋怨父母没做好;稍不如意就对父母生气;经常向父母提出无理要求,甚至因为得不到满足而顶撞,打骂父母、离家出走,甚至伤害父母的恶劣行为。
  对老师辛勤的劳动认识不到;把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当作耳边风;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记恨老师;抹黑板报、撕毁同学辛苦做好的手抄报、作品......这边是值日生在扫垃圾,那边却在随手扔垃圾;一边是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一边却随意抛弃食物;不懂得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谢、回报;不愿意帮助他人,向他人付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身边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他们的感恩意识淡化了,感恩的行为缺失了,变得冷漠与自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家长的溺爱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视为理所当然,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家长更多的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孩子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孩子成绩好就一切都好。祖辈对孙辈的溺爱,致使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等问题。
  原因之二:学校教育的偏颇
  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分数的影响。分数直观,看的见,好量化,德育考察是隐性的,不好操作。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致使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让“育人为本”变成了“分数为本”,使得孩子也把分数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分数高,老师喜欢,家长喜欢,一切都搞定了。
  原因之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专家指出:5到12岁时学生品德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正处在这个关键点上,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并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正是鉴于这种现实考虑,我们提出了《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一课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父母师长的付出,唤醒他们内心的感恩意识,懂得珍惜,懂得心存感激,懂得知恩图报,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协调家庭,学校共同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举行感恩系列活动,开展感恩行为常规评价,让孩子们在“感恩、知恩、寻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为基础,从初始就与宗教有密切联系,并与宗教一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为感谢印地安人救助英国移民度过难关,美国1789年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正式确立为感恩节,至今延续,节日前后各种感恩活动较多,主要是商家赚钱吆喝的多,而人们的感恩行动付出的少。孩子一旦成年就杳无音信,偶尔打个电话问侯都很少。这就说明了当前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需要。
  国内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育人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许多学校往往是天天说育人,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已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2.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3.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4.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