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作者】 童万平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同福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了兴趣,就会心向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不但学习效率高,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从而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断追求新知,并表现出学习的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激励  批评  设计课堂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强调了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而不会把它当成负担。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励是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
  小学生年龄小,懂得的道理少,感情也比较脆弱。批评两句,指责几句,也许就会使他们消沉下去,从而学习一落千丈。相反,几句表扬,一声称赞,也会令他们分外欣喜,精神大振,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基础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师长指责,同学歧视,对这方面也就更加敏感,他们更渴望受到重视和表扬。所以对于他们的优点或成绩,哪怕只是一点一滴,也要指名点将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只指出问题,不点人,不夸张,不带刺,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后进生减轻了心理负担,就会爱上语文课,逐渐地对语文产生兴趣。
  二、正确的鼓励与批评,多一份关心与宽容
  常言道:“三分批评、七分表扬,才能培养出好孩子。”表扬和鼓励比责骂、体罚、嘲讽、恐吓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奏效。这是因为,表扬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是一种动力,能唤醒其学习的欲望。批判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对事物非常敏感,对大人说的话,总是比较信任。对于学生暂时出现的学习下降的情况,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或者老师,都应该冷静思考,找出具体原因,而不该用嘲讽、责骂等方式训斥孩子。这样容易使他们变得心情阴郁,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也要讲究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恰当的鼓励,特别是过分的、错误的批评,会导致悲剧发生,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剧与惨痛的教训是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严格,但不要严厉,而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对学生要爱,但不要娇惯、溺爱;对学生要有金钱物质生活上的保证,但不要无止境的追逐满足;对孩子要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但必须特别注意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推行新课程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教学双方情感、认知、行为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思维互动,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由于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和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先入为主,调动学生胃口,引领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学习角色。教师创设情境,首先自己要“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激情饱满,以自身的情趣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合宜的动作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学气氛。比如在教《画》这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挂上一幅山水画,接着从远处欣赏这幅画,再走到近处侧耳“听”这幅画,这种夸张的动作引得学生窃窃私语,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老师在干什么。最后,老师微笑着指着这幅画,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学习兴趣也被激起了。老师趁势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去观察画中的景物,配以富有感情的声调描述: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高山,瀑布顺着山势飞流而下,溅起层层水花,如烟如雾;近处桃花盛开,美丽的鸟儿在枝头欢唱。啊!这里的风景真美!这一生动的语言描述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这种以创设情境方式导入新课,不仅易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深究课文内容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画面音乐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寓教于乐,找准切入点,使平白的知识传授变得生动有趣。
  大家知道,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认读、反反复复地抄写,这样很有可能挫伤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运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能启发独立思考能力;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强记忆,又能诱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寓教于乐的方式是很多的,只要教师根据现代教学论的思想、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内容及其它方面的条件,找准切入点,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就会使平白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兴趣,并进入思考。
  思考源于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有赖于自己提出问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由于看到苹果落地,产生苹果为什么落地的问题,进而产生兴趣,开始思考,最后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同样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四、巩固基础,适度要求是兴趣的保证
  基础知识的差距,往往是后进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由于一些基础知识他们掌握的很不牢固,导致了他们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傲。如果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所以对后进生的补课应重在基础,对他们的提问或布置的作业也应是比较基础的知识。基础知识掌握了,再听课时他们就不会觉得太费劲,慢慢地才会产生兴趣。
  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能力也是劣于优生的。教学时如果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都“一视同仁”,后进生就会感到压力过大,吃不消,逐渐地就会走上“厌倦——退步——头痛”的路线,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因此,给后进生的任务一定要适度,要量力而为,使他们每次都能感受到“胜利完成任务”后的轻松与喜悦。这样,就能保证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能力逐步提高。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能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因此教师既要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也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