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之我见
【作者】 旦增桑珠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达木夏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在当今社会,知道这个道理的孩子太少了,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感恩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我们中华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行为;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所以,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 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父母之恩。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的伟大。如《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中彩那天》中诚实守信,不贪钱财的父亲,《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无私的父亲,《慈母情深》中善良、辛劳、通情达理的母亲等。
(二)祖国之恩。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好儿女中,特别是在祖国的危难时刻为社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恩情。从《长城》、《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三)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
(四)如何感恩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去感恩。
感恩,首先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每个人来到人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父母、对社会、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多吃对身体有益的食物,不吃零食,不要因为有学习压力就自报自弃,甚至自杀;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注意安全。
感恩,还要学会承担责任,要知道人不光是为自已而活,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为他人为社会为父母而努力奋斗。要知道,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报答。
感恩,要学会和谐共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共处;感念社支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择一知恩。感恩教育,首称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择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住重点,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旨导学生住房人物特点或事物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 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一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谢情朗读,其重点可以是①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诵计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②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段,可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他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深化大自然之美,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激起我们抵御侵略者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圆的毁灭》通过理解圆明圆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三)倾诉衷肠—报恩。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以“我为西湖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可以问:“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对母亲说什么?”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感恩是一种人生的责任,感恩者心胸开阔,容纳百川;感恩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凡事都要多感激。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脚;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学会感激,感激一切让你成长的人。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知恩感恩,幸福一生!知恩感恩,快乐一生!
一、 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父母之恩。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的伟大。如《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中彩那天》中诚实守信,不贪钱财的父亲,《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无私的父亲,《慈母情深》中善良、辛劳、通情达理的母亲等。
(二)祖国之恩。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好儿女中,特别是在祖国的危难时刻为社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恩情。从《长城》、《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三)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
(四)如何感恩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去感恩。
感恩,首先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每个人来到人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父母、对社会、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多吃对身体有益的食物,不吃零食,不要因为有学习压力就自报自弃,甚至自杀;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注意安全。
感恩,还要学会承担责任,要知道人不光是为自已而活,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为他人为社会为父母而努力奋斗。要知道,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报答。
感恩,要学会和谐共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共处;感念社支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择一知恩。感恩教育,首称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择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住重点,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旨导学生住房人物特点或事物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 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一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谢情朗读,其重点可以是①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诵计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②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段,可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他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深化大自然之美,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激起我们抵御侵略者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圆的毁灭》通过理解圆明圆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三)倾诉衷肠—报恩。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以“我为西湖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可以问:“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对母亲说什么?”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感恩是一种人生的责任,感恩者心胸开阔,容纳百川;感恩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凡事都要多感激。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脚;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学会感激,感激一切让你成长的人。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知恩感恩,幸福一生!知恩感恩,快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