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潘学虎

【机构】 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大河镇商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对学习能力较弱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用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和理解的鼓励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参与探索、发现、获得知识。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现象。这就是俗话说的“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道理。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从而去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