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灵动”课堂

【作者】 彭小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建国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理与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梳理巩固已学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整理与复习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整理,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是指重新学习。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
  现行整理与复习课存在的现象:
  1.“狂轰滥炸”式。一些教师认为上复习课就是“做做题”,或者是“回忆+练习”。 复习课成了做大量练习的代名词,题目是铺天盖地,向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学生苦不堪言,效果甚差。
  2.“走马观花”式。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教师带领学生把教科书上的例题、概念、法则等统统走一遍,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再做一遍。复习课成了“开水泡饭”, “空洞”、“乏味”、“无趣”就不足为奇,优生得不到发展,学困生得不到提高,学生没有任何收获,效率可想而知。
  3.“晴蜓点水”式。教师只是遵循教材的编排,罗列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并不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头脑中呈现的知识点是孤立零碎的,形成不了整体的知识模块。
  4.“越俎代庖”式。复习内容贪多求全,不分主次、重点与非重点。老师往往一厢情愿地“表现自我”,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照顾不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学生在课堂中几乎没有任何空间可言。缺少师生、生生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教师是顺利完成了复习任务,代替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留给学生则是“抄”、“记”、“背诵”等机械任务,导致学生常以机械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
  如何让数学整理与复习课堂有效而有趣,课堂灵动起来呢?通过本学年的不断探究、实践,我创建了如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梳理,自我整理→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汇报交流,构建知识树→趣味练习,拓展延伸”。通过这样的模式让我体会到了数学课堂“教”的快乐,更是学生“学”的快乐!
  一、灵动在手指与大脑间——课前动手,自我整理。
  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或个人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自行梳理,将你认为本单元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制成手抄报或构建知识树等,手抄报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可包含本单元重要知识、数学文化的介绍、考考你等形式,资料收集的途径可以查阅教材、课外书、网络等。通过这样的整理,不仅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做了认真梳理,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作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如下面是五年级孩子在整理与复习“倍数与因数”时制作的手抄报。

 

 

 

 

 

 

 

 

 

  二、灵动在课始小小的神秘——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的时候,师可出示一个神秘的信封,让生猜一猜信封里面藏着什么图形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复习。
  三、灵动在思维的碰撞——汇报交流,构建知识树。
  1.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结果,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梳理表达交流的语言。教师巡视,观察知识梳理比较完善、有特色的整理方案,以便抽选出全班汇报交流的作品。
  2.选择2—4名学生上台汇报,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组内外补充,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整理知识的结果。
  (2)有序展开汇报交流活动。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知识点,系统化地整理,将本单元知识板书在黑板上,教师的板书注意美观,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图,或知识树。教师要注重3点: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四、灵动在丰富的练习形式——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枯燥的练习,只会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疲倦、厌恶,适当有趣的练习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产生一个又一个学习的高潮,激发孩子无穷的求知欲。故复习课练习的设计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总体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
  1.基础性的练习。
  2.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3.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4.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如在整理与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中练习环节利用了“懒洋洋的日记”将本单元的知识有趣、有层次地进行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早上七点,我从面积大约3平方分米的床上起来,拿起20平方厘米长的牙刷刷牙、洗脸,吃了早餐,跑出大约30平方厘米的客厅,上学去了。
  八点,我来到了54平方米的教室里,打开长40米的数学书认真读了起来。
  下课了,我看见有同学在一张边长大约4米的棋盘上下五子棋,原来这张棋盘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呀。
  下午放学回家,爸爸想考考我,在练习本上出来一道题考我,同学们,你们能帮我解答吗?
                            

 

                        

  “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程序模式图例: 

 

 

 

 

 

 

 

 


  总之,“整理与复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教师除应重视对学生所学知识、认识事物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使新旧知识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应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充满渴望充满期待的课堂中快乐的学习,让我们的思维灵动起来,课堂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