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抓住契机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作者】 索朗多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人曾说过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音乐的生命则是音乐节奏。在当下幼儿培养中,幼儿音乐教育尤为重要。音乐能陶冶情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便能更好的让幼儿体会音乐中的美,也能再现音乐。由于幼儿年龄特点,要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并非易事,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几点,给幼儿更合适的音乐节奏培养。
  一、培养节奏感的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幼儿对一项活动都毫无兴趣可言,那自然没办法掌握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激发幼儿相关活动的兴趣,是老师的第一目的,首先可以从生活周围寻找节奏感存在,以激发幼儿对节奏感学习的兴趣。节奏感概念比较抽象,幼儿不容易理解,不过幼儿对节奏感又是很敏感的。生活中的节奏感幼儿往往能比成年人更能察觉,要激发幼儿对节奏感的理解就必须从生活中入手,让幼儿有意识的发现节奏感、体会节奏感、再现节奏感。生活中存在的节奏感例如有:时钟走动、公鸡打鸣、雨水击打、门铃触发。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有规律的声音可以称作节奏,让幼儿自己发觉生活周围的节奏,幼儿对此这类问题十分感兴趣,很快就踊跃例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路上行驶汽车的隆隆声、时钟走动的滴滴答答、马儿奔跑的马蹄声、过节鞭炮的噼啪声。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会兴奋的告诉我:是我发现的节奏。这样就使得更多幼儿对节奏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所以幼儿发觉的节奏类型越来越多,我再请幼儿用双手或是双脚相互拍打或碰触地面模仿出相应的节奏类型,让他们自己再现节奏,自己理解并演绎。由此,能更好认识节奏感,让他们反复倾听,反复感受,让他们拥有节奏感的意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节奏,理解节奏,掌握节奏。对节奏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幼儿对节奏感有了兴趣那么以后的培养节奏感也从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二、节奏感培养的基础。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被称为音乐的骨骼,它是构成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情绪、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音乐能力包括音乐能的感受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音乐的领悟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唱歌的能力、欣赏的能力、音乐的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我们生活的声音世界里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鸟儿清脆的叫声、悠扬的钟声等。幼儿在聆听这些声音后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倾听,如果再将这些声音用音乐节奏来代替,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让他们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慢慢地他们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深刻、细致、全面的理解。因此,节奏感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注意引导幼儿,培养幼儿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反应、再现节奏,这对推动幼儿音乐感知的发展有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养节奏感的方法。
  1、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节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节奏是无所不在的。人们的说话、哭笑、走路速度变化等的节奏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首先自己要寻找存在与生活中的节奏。
  2、用儿歌练习节奏。儿歌词句简短,节奏鲜明,易说易记,内容生动,想象丰富,韵律优美,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非常有利的。在教儿歌时,一定要按照儿歌的节奏和韵律来教,幼儿学会之后,可以伴随着节奏拍手说,拍腿说,踏步说,拍肩、捻指、打舌等。从运动神经和肢体语言上去感知节奏是培养幼儿节奏的好方法。
  3、利用律动感知节奏。如:学青蛙跳,可以感知四分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学蝴蝶飞可以感知二分与四分音符的节奏。学蜗牛爬,可以感知二分音符的节奏,还可以通过模仿爷爷奶奶、爸爸叔叔、小朋友走路,来区分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在律动的音乐节奏明快伴奏下,老师再加以正确的示范动作,幼儿在边动边玩中进行节奏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一听到音乐,就会按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
  四、培养幼儿将节奏感融于生活。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在组织歌唱教学活动《微风和雨滴》时,打破以前在活动开始让幼儿完整欣赏音乐后,便开展教唱和学唱,而幼儿往往三遍五遍地唱不下来,且唱的声音不优美、不自然,显得比较生硬的模式。而是在进行活动之前,先反复的播放《微风和雨滴》的音乐让幼儿倾听,教师也在与幼儿接触时、玩时有意识的哼唱并用双手打拍子的形式进行节奏再现,幼儿听乐曲的旋律、节奏多了,有了一定的感受,自然的会对乐曲产生潜意识的认识,也对节奏的产生有了一定的模仿能力。有了此层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完整欣赏时,脑中就会有意识的滚动着乐曲的旋律和音乐节奏感演绎,产生表现美的欲望。再教表演时,幼儿便能自然的歌唱自然的双手打出节拍,并把自己潜意识对歌曲的认识对节奏的理解即审美感受表现出来,而且把两段乐曲针对微风、雨滴其轻柔和响亮的不同特点较完美的表现出来。轻柔的自然双手拍打的轻声,响亮的自然双手拍打的更明快。这样,幼儿在“听音乐”后都能自然、主动有感情的表演。
  五、寻找节奏感培养的机会。
  当幼儿开始听歌起舞时,预示着幼儿对节奏的感觉逐渐形成,幼儿的“节奏”敏感期已经到来。事实上,他们在胚胎时期就一直在聆听着母亲的心跳节奏、说话的节奏,孩子对富有节奏的声音一直保持着与身俱来的敏感性。出生后,成人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节奏都在潜移默化着孩子,使孩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节奏感。只要听见有节奏的声音,小家伙就会象上了发条一般扭个不停,成了真正的电动小马达。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闻歌起舞”的阶段,但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如果我们没有在意他的这个喜好和特点,孩子的这种感觉就会慢慢消失。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孩子爱上节奏的契机,更好地发展他对音乐的感觉。
  我们之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并不仅仅是要让幼儿在音乐道路上走得多宽多远,而是希望幼儿能具备节奏感的概念,能够掌握各种节奏那必定能促进孩子更顺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