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悉心指导,静候花开

【作者】 罗 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育才路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两种现象,之一:老师穷尽其词,滔滔不绝地给学生描绘某个现象,讲述某种感受,学生则“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看上去好象特认真的样子。听毕,老师问:你们懂了吗?学生则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茫然不知如何做答。现象之二: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思考思考、讨论。老师话毕,学生立马行动。即刻,老师问:你们讨论好了吗?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吧!然而,想好的人甚少,老师见状,只好愤愤地说:“你们咋就不动脑筋呢?”或者干脆再加一句“脑子转不动了吗?”
  果真是学生“不动脑筋”吗?他们的脑子真的是“转不动吗?”。其实认真反思一下不难发现:发生此种现象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老师没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儿童的认知结构,没有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其实,很多东西,以我成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即有经验看起非常,但在学生那里就变成了十分复杂、无比艰巨甚至是非常困难的问题了。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较少,社会实践还不丰富,他们的阅历没有成人那么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不能很快的就有“反应”。
  新课标早就告诉我们:儿童学习知识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感受、思考、领悟,然后才能理解,才有创新。如果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只让老师纸上谈兵的传授空洞的理论,即使讲的全是真理,即使讲得面面俱到、栩栩如生,学生充其量也只能象一只被人灌多了食物而造成“厌食”的鸭子,不但不能把人灌进的食物转化为自身的养份,反而因被灌多了食物而损坏了自身应有的消化吸收功能。
  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以上现象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反思和总结,我个人感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实践。
  古人早就说过:“实践出真知”,确实,任何经验都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要想习得知识,要想有所发现,就离不开亲自去动手操作,调查研究,深入思考,以至于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消化吸收”的,才能转化为自身的养份,供给“生命”的需求。鉴于此,我们应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
  1、参与生活实践。
  “生活即课堂”,只要我们处处留心,那么生活实践将教给我们无限广博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是出自实践也用于实践的,比我们从书本上得来的某些知识更能指导生活,改善生活。
  参与生活实践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经验,这又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其它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我们在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的时候也容易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2、参与学习实践,把接受知识变成知识
  这里所指的“学习”通常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对于如何引导学生习得知识有一个教育工作者说过一句引人深思的话:“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一句简短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并不是靠我说你听,我演你看等简单直观的模仿,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看,让他动,让他想让他实实在在的去参与、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他们这样得来的知识还愁他们记不住、不能理解、不会运用吗?在此我把举一个我所见到的实例,它足够说明这个问题,在小学二年级的测量中,有一个如何量出一长方体盒子一周长的测量题,一老师上课拿来了一长方体盒子,他先告之学生要量哪里,再详详细细的讲了该如何量,如何才能把长方体的四周都量到等问题后,给学生亲自示范了一下,然后让学生去测。学生依葫芦画瓢,也会量这个长方体周长了,此时老师拿出了一个不规则的立体纸盒,让学生量周长,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俩,茫然不知所措。在另一老师那里,他是这样上的:先出示一长方形,告诉学生要量的地方,还告诉他们可以借助的辅助物,然后让学生回忆已有的测量知识,要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尝试并最后说出测量的方法,几分钟后,不同小组分别讲了好几种不同的方式,有拿一细线绕盒一周,再细线的长度的,有行量出长与宽,再算出周长的……
  此时师相机也拿出一不规则的立体纸盒让生量指定外的一周长,结果生迅速的说出了可行的方法。我觉得此例中所提及到的两老师的两种上法不仅在课堂上立竿见影的见到了优劣之处,而且两老师给学生思维的影响还会在课外的许多地方反应出来。我相信后一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会应变,更能解决问题,也更有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尝试探究是多么的重要。为此,我们应多给孩子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多给他们操作、观察、感受的机会。
  二、留下足够的时间,容他们深入思考。
  老师看来一目了然的事情,学生迟迟答不上来,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容他们去思索,相信他们会有所发现。如果动辄就认为学生没动脑子或脑子笨而答不上了,干脆给他讲了算了,我们不是剥夺了他思考的机会了吗?要把握这个问题,就该注意到两点。
  1、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我曾听一教师上“角的认识”这一节课,他在和孩子们共同摆弄了“活动角”后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孩子们,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有关吗?问完后学生们马上窃窃私语起来,有的正欲搬自己的活动角,让它变大变小;有的两人在比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的正把自己角的两边弄短一些,可是不到30秒钟,老师马上叫同学们停下,自己则讲出了“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这一结论,并借助实物演示讲明了道理。学生虽然懂得了这个知识,但是终归是老师告诉他们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老师不那么急于讲出结论来,而是多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那么相信绝大多数人也能得出结论来的,即使有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我们还可以引导他、点醒他,或教师者让他课后弄懂,千万别为别以省时间为由而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机会。
  2、 悉心指导,耐心等待
  目前,许多老师总感到教学过程不太顺意,总觉得学生上课不动脑筋,常常是答非所问或沉默不语,于是就把一切的不如意归咎于学生,整节课也就在愤怒的压抑中草草收场,弄得教学极不愉快,更谈不上发挥师生最大的热情了。我曾经就是这种心态。其实,引起这种不良现象的更应该找找老师的问题,那就是你对学生期望过高,以为学生长答不出来就是没动脑筋,于是你就不耐烦了,就急燥,就想发火。学生毕竟不是成人,他们的思维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标准来评判他们,同时我们面对的也是有差异的学生,有许多人一时无法弄懂也是下常现象,老师不必急于求成,要耐心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去领悟。
  让我们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实际出发,多腾出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参与实践,用心体验;多留下一些时间,容他们去慢慢领会,深入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