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郑 瑛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普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时代的现实证明,单纯追逐知识的数量已经过时了,关键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牢固学生主体作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时代的呼唤。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活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有的放矢,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学生自主学习也就会多十分活力。希望通过我们多种途径的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己学习的学习习惯。在实践探索中质疑问难,体会自主创造,自主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大胆地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他们真正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纵观《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很清楚地看到,重视学习兴趣的培育是摆在首位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师不可轻视。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他们才会想学、愿学、乐学,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学生有所收获。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教学中我选择故事情节较强,人物较丰富,内容有趣的课文,引导学生演一演。
  营造氛围,引导“自主”。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与学生平等对话,以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可以自愿地到讲台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创设情境,促进“自主”。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有利于学生增强探究欲望,加强情感体验。教学中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可使学生感知处在兴奋状态,引起无意注意,激发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加上我们地处珠三角洲,约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冰天雪地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于是,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动画片,化无远为近,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画面、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环境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小女孩的又饿又冷,她对火炉和烤鹅的渴望,对欢乐的需求,对奶奶的思念。这样,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感情,小女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学生的主体性便得到弘扬,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语文知识无处不在,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也要传授生活中学语文知识。我们学语文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有意”在生活中学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一切新的、美的事物,周围发生的好人好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网络、新闻、广告、对联和各种自然、社会现象都有观察的必要。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如《司马光》一课,让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还能有哪些办法?这个问题新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启发学生:课文主要写将还是写相;将和相为什么不和;将和相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问题很快理解了文中3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外,还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提高的,起初学生提问往往停留在文章的表层,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中去;当学生提问水平有所提高时,教师再拓展其思路,启发他们把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认识问题就会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教师要摒弃那种“一人答对就算全班都会”的传统教学观,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探寻获取新知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
  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