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王正彦

【机构】 四川省青川县马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建立好学习小组、组织好学习过程、选择好学习内容、更加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分组单一或随意;有的组内分工不明确;有的问题没必要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甚至放任的态度等等。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呢?
  科学划分小组,培植合作细胞,激活竞争意识。首先,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给各组学生进行编号。每组1号、2号为优等生,3号、4号为中等生,5号、6号为学困生,优等生与学困生相互结对,时刻以组的利益为出发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相互团结,共同进步。其次,每个小组进行“捆绑式”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只是自己的事,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共同进步。比如,对于古诗词的背诵,我要求课后10首古诗,哪一个小组最先全员背完,给每个小组加3分,组内某个人的单独背诵不能加分,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为了自己和全组的利益,优等生主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为了不影响全组的利益,以往懒得背诵的心理,在全组成员督促下,也积极地“用起功”来。而后当全组成功时,那时成功的喜悦之情荡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和心里,同学们也充分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第三,课代表详细地记录每节课、每次比赛的加扣分情况,及时对各小组进行评价。每周一小计,每月一总结,对优胜小组优胜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大大培养合作细胞,激活竞争意识。由于科学地划分小组,采用有效的竞争机制,它的作用在学习效果上很快显现出来了。无论是作业的完成,还是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每个同学都“动”了起来。
  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以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因此这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下面,笔者将从教师的定位、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定位。课堂教学改革中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有意识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小组合作来完成,哪些问题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哪些问题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什么时间合作、合作多长时间等,这都要求教师根据本课时学习内容及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明确合作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合作学习。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小组就近组合。小组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至6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搭起展示平台,争做学习主人,成为课堂首席。以往在语文课上,最让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若无其事地听。教和学“两层皮”的现象比较严重。我思考着如何利用课堂小组合作来除其弊端。一开始,我在语文课上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利用小组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质疑探究的能力。但学生在展示环节的表现却出人意外:往往会出现互相“谦让”的局面。你让他先说,他让你先说,没有积极表述自己学习结果的趋向;甚至有的学生干脆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学生出乎意料之外的表现,让我在课堂上手足无措。面对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教学陷入了一个误区,有时候我潜意识地回归到传统的圈圈里来,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始终带有传统教育的影射。针对小组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学习兴趣乏味、课堂效率差的现状,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发现我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操之过急,有些教育环节考虑得不很细致。于是我一边教学一边不断地思考着如何改变现状,并尝试着寻找有效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形式的变革实践,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样不仅能增长学生的智慧,成绩稳步提高,而且促进了我们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让我们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处于首席的地位,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持饱满状态,留有充足时间,保证合作实效。首先,在自探环节中要预留给每位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我们教师往往认为这部分时间是浪费,害怕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于是就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不管有没有讨论结果便匆匆收场,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他能力提高、知识内化的过程,只有充分思考,再小组交流,才能有效沟通、知记深刻、升华到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没有形成初步的理论纲系,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必然造成学生思想的不专注,同时那些思维敏捷、言语流利的同学往往垄断了发言权,使反应较慢,羞于开口、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考虑不成熟,只听不言,甚是有些同学产生了放弃发言机会的想法。这样的小组交流活动看似山花烂漫、行云流水,其实却背离了小组合作的初衷。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其次,课堂要保证讨论的质量。语文教学大部分时间是阅读课教学,教师除把关键的语文知识、技法点拨给同学们以外,大部分时间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摩擦、碰撞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权”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的设计,但教师不必因此着急,只有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火花,学生的智慧在合作中得到了展现,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讨论时间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运用的新理念、新方式,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