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

【作者】 胡洪斌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猛山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能力的示范平台。教学中,我们要提高语言艺术性,做到规范准确,抑扬顿挫;形象生动,言之有启;情真意切,富于理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语言 艺术性 提高
  教学就是师生的互动对话。作为对话中介的语言,特别是教师语言是影响这一对话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即教学语言显得特别重要。古人孟子曾经说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在《学记》中说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语言要讲究表达艺术,做到言简意赅,令人易解明白。而语文,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专业实践平台,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成功学习语言的范本,更应讲究艺术性。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来传达教学内容,表达思想感情,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沟通的艺术。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那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实践策略。
  一、教学语言应规范准确,抑扬顿挫
  语言的规范准确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第一位条件,是师生有效交流对话的前提,也是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准确地运用畅达、准确的语言传递信息,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必须运用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普通话声音优美,悦耳动听,富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极强的表现力。一个普通话流利、规范、精炼的语文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性,能给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有利于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学生是善于模仿的,教师如果教学语言优美,常说普通话,学生自然也会跟着说,这样,在反复的训练中,加以说普通话的环境影响,学生都会主动说普通话。
  其次,提高教学语言表达技巧。流利的普通话只是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所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在教学中还要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舒缓明快,音量的大小变化,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一部分写的是在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在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色彩大相径庭。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语速可以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语速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因而教师语调是否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学习。 
  二、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言之有启
  教学语言是架起学生和教材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语文课堂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就需要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刺激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注意力稳定,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如教学朱自清的《绿》,有位老师这样导入新课的:“绿,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礼物,有绿才有生机,有绿才有希望!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钟情于绿,满怀希望地讴歌于绿。你看,人们誉清水为‘绿波’,称青山为‘绿峰’,赞莲叶为‘接天莲叶无穷碧’,夸小草是‘满阶芳草绿’……然而,这些对绿的美好感受只是星星点点,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绿》,它给我们全面、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梅雨潭的绿,赞颂了绿——就是生命,绿——就是青春!现在,让我们去领略梅雨潭这迷人的绿吧!”这位老师使用了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导入课文,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性,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形象生动,言中有启发,有煽情,通过引用名言、诗句、短小的故事和成语典故来增强语言形象性、生动性和激励性,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其与教师共同建构有效课堂。
  三、教学语言应情真意切,富于理趣
  古人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形诸于外,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创设情境,激疑引思,能带动学生将自身情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像磁石一样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共鸣,同时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淡淡的愁郁,淡淡的恬静”。此时,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还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语言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接近作者的情感,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教师语言艺术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曾经这样说到:“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我们提高自身语言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古人不是说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吗?作为语文这门学科,我想,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性比其他学科更应该讲究和重要。所以,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基本功提升出发,以较强的专业素质来实践新课改。这才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吧。
  参考文献:
  [1]高占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大观周刊,2011年。
  [2]黄桂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J].中国科技教育,2015年。
  [3]魏丽艳,浅谈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J].价值工程,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