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怎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寇 玉
【机构】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第三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为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们,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
组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情境表演等手段。由于幼儿完全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更意识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幼儿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还要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这要因内容而异。如对在幼儿当中比较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分享的心理,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体教育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表演错误的行为方式,然后通过共同讨论让幼儿续编应该如何去做。如此幼儿就能更好地内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在实践中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成健康行为。而游戏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让他们通过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受到教育。比如在户内游戏活动方面,教师可安排一些大型纸浆画和集体绘画活动,这样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就会得到锻炼。在体育游戏方面,如《走独木桥》、《抢占阵她》的游戏,可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给孩子自信。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甚至是核心标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是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家长必须对孩子点滴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相信孩子并让其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愉快。不要指责:你不行,你笨,你别干了。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不给就会产生自信,勇气和胆量随之而来,什么都想干,实践出真知,干多了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并使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轻视和指责幼儿易使幼儿产生自卑感。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有自卑感的幼儿缺乏积极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惧怕尝试新任务,这无形中给幼儿上了枷锁。幼儿做错了或面临失败时,家长就要在关键的时刻和困难的时候想方设法给幼儿更多的信心、爱护和鼓励,使幼儿懂得失败了并不意味着再也不能做和不能成功了。
认真对待孩子的宣泄。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适当的宣泄都是排除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想对别人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同时人们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以解开心里的疙瘩,这就是宣泄。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委屈时,许多父母不给孩子提供宣泄的机会。大人不是怕烦,制止孩子哭诉,就是淡于应付,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于说教,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其实,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这不仅有助于家长更清楚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哭诉的过程就是宣泄心中不快的过程。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烦恼和委屈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正确合理地宣泄,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快乐和成功定会与我们同在。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今社会,家长们在充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有些家长无视孩子或以不当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出格”和“异样”,直到最后无法教育时,才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啦。”其原因往往在家长身上。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不妨少点物质投资,多付出点精神代价,即全心全意地投入。首先,多给孩子一点爱心。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爱,胜过人类已经发现和学习利用的任何能量,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一家人对孩子都倾注了爱心,使孩子在爱的耕耘下健康成长,但大人遇到烦事时,容易冷遇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时,大人容易发火。这时,“多一点爱”的约定及时提醒家长,一定要以赤诚的爱对待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切不能采取粗野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孩子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反叛心理。家长应在批评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及怎样改正,然后抱抱他,亲亲他,使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其次,是多一点耐心培养孩子,只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否则,家长对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班有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好象万事大吉了,“教好教不好都是老师的责任,我没有耐心,有时间我一个人清闲清闲。”面对这样的家长,我还是要提醒天下的父母们,多一点耐心,舍得拿出点时间陪陪你的孩子,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和他交谈,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引导孩子,那么孩子的心里会是充满快乐的。
只要把“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之中,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为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们,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
组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情境表演等手段。由于幼儿完全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更意识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幼儿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还要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这要因内容而异。如对在幼儿当中比较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分享的心理,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体教育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表演错误的行为方式,然后通过共同讨论让幼儿续编应该如何去做。如此幼儿就能更好地内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在实践中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成健康行为。而游戏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让他们通过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受到教育。比如在户内游戏活动方面,教师可安排一些大型纸浆画和集体绘画活动,这样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就会得到锻炼。在体育游戏方面,如《走独木桥》、《抢占阵她》的游戏,可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给孩子自信。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甚至是核心标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是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家长必须对孩子点滴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相信孩子并让其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愉快。不要指责:你不行,你笨,你别干了。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不给就会产生自信,勇气和胆量随之而来,什么都想干,实践出真知,干多了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并使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轻视和指责幼儿易使幼儿产生自卑感。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有自卑感的幼儿缺乏积极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惧怕尝试新任务,这无形中给幼儿上了枷锁。幼儿做错了或面临失败时,家长就要在关键的时刻和困难的时候想方设法给幼儿更多的信心、爱护和鼓励,使幼儿懂得失败了并不意味着再也不能做和不能成功了。
认真对待孩子的宣泄。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适当的宣泄都是排除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想对别人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同时人们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以解开心里的疙瘩,这就是宣泄。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委屈时,许多父母不给孩子提供宣泄的机会。大人不是怕烦,制止孩子哭诉,就是淡于应付,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于说教,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其实,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这不仅有助于家长更清楚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哭诉的过程就是宣泄心中不快的过程。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烦恼和委屈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正确合理地宣泄,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快乐和成功定会与我们同在。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今社会,家长们在充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有些家长无视孩子或以不当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出格”和“异样”,直到最后无法教育时,才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啦。”其原因往往在家长身上。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不妨少点物质投资,多付出点精神代价,即全心全意地投入。首先,多给孩子一点爱心。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爱,胜过人类已经发现和学习利用的任何能量,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一家人对孩子都倾注了爱心,使孩子在爱的耕耘下健康成长,但大人遇到烦事时,容易冷遇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时,大人容易发火。这时,“多一点爱”的约定及时提醒家长,一定要以赤诚的爱对待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切不能采取粗野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孩子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反叛心理。家长应在批评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及怎样改正,然后抱抱他,亲亲他,使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其次,是多一点耐心培养孩子,只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否则,家长对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班有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好象万事大吉了,“教好教不好都是老师的责任,我没有耐心,有时间我一个人清闲清闲。”面对这样的家长,我还是要提醒天下的父母们,多一点耐心,舍得拿出点时间陪陪你的孩子,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和他交谈,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引导孩子,那么孩子的心里会是充满快乐的。
只要把“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之中,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