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 张桂红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实践证明,应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主体参与是现代教育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了解,掌握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东西,才能被他们所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的教学过程才是最有效的。然而,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摸索出了几个有效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人们常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组织教学首先要抓好教学的开头,新教课的导入虽然仅占几分钟,但其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情绪稳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顺利展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时的内容时,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的概念,理解容积的单位意义,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带来的各种饮料瓶,灵机一动就把这些“矿泉水”、“冬瓜茶”、“百事可乐”……都变成了我学习容积的材料,上课堂让学生看看他们自己喝的饮料瓶的容积,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动。
当然,导入绝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要尽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好动和爱听故事等心理特征。也只有学生感到气氛融洽、愉悦、自主、坦然,没有任何压抑和限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索;提出理论设想,无顾忌的发表意见;大胆果断地决策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对学生喜欢做游戏特点,对他们说:今天咱们做一个数学游戏。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知道他能不能被2或3或5整除。这样来会很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学习的心态就会很积极,主观能动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上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东西,他们才能所理解和容易接受。亲自总结已学的知识,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布鲁纳的学生主体理论在数学教学方法上认为: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所以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动手实践,感受成功和学习数学的乐趣,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事先准备学具,一个大的电视包装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操作,量得出数据,学生在以上的操作中,既要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动笔算。既发挥了小同学的合作意识,同时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成就感,产生快乐感,让学生更乐于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四、选用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做,也可以让学生模仿例题自出些简单的题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巩固知识,让学生更容易于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由于开放性问题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每位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进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复习课时,我给出了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几何图形,请每位同学能够写出计算出图形面积的算式。结果同学们很快计算出单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我就把它转移到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方法上,再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同学们既复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部分知识,又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方法一个问题演绎得丰富多彩,学生都容易接受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方法,应用所学到知识的空间;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得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在适当的情况下,正确的评价,也能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也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表扬多了,肯定多了学生的正确行为,就会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就是帮助学声发现自己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的成绩提高地很快;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的成绩提高地很慢;评价要做到学生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在课堂上要让每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学生毫无遗憾的坐下。
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回答符合教学的问题时,执教者不该很快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来表扬,我们在评价时。应该要注意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你们觉得这位同学回答怎样”?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看似简单的评语。同样能体现教学民主的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建立起学生主体的意识,确立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参与学习的兴趣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一切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空谈。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老师从“独唱者”的角色过度到“伴唱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在开放、自由、愉悦、自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这样,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人们常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组织教学首先要抓好教学的开头,新教课的导入虽然仅占几分钟,但其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情绪稳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顺利展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时的内容时,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的概念,理解容积的单位意义,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带来的各种饮料瓶,灵机一动就把这些“矿泉水”、“冬瓜茶”、“百事可乐”……都变成了我学习容积的材料,上课堂让学生看看他们自己喝的饮料瓶的容积,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动。
当然,导入绝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要尽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好动和爱听故事等心理特征。也只有学生感到气氛融洽、愉悦、自主、坦然,没有任何压抑和限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索;提出理论设想,无顾忌的发表意见;大胆果断地决策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对学生喜欢做游戏特点,对他们说:今天咱们做一个数学游戏。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知道他能不能被2或3或5整除。这样来会很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学习的心态就会很积极,主观能动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上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东西,他们才能所理解和容易接受。亲自总结已学的知识,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布鲁纳的学生主体理论在数学教学方法上认为: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所以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动手实践,感受成功和学习数学的乐趣,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事先准备学具,一个大的电视包装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操作,量得出数据,学生在以上的操作中,既要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动笔算。既发挥了小同学的合作意识,同时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成就感,产生快乐感,让学生更乐于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四、选用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做,也可以让学生模仿例题自出些简单的题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巩固知识,让学生更容易于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由于开放性问题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每位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进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复习课时,我给出了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几何图形,请每位同学能够写出计算出图形面积的算式。结果同学们很快计算出单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我就把它转移到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方法上,再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同学们既复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部分知识,又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方法一个问题演绎得丰富多彩,学生都容易接受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方法,应用所学到知识的空间;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得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在适当的情况下,正确的评价,也能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也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表扬多了,肯定多了学生的正确行为,就会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就是帮助学声发现自己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的成绩提高地很快;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的成绩提高地很慢;评价要做到学生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在课堂上要让每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学生毫无遗憾的坐下。
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回答符合教学的问题时,执教者不该很快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来表扬,我们在评价时。应该要注意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你们觉得这位同学回答怎样”?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看似简单的评语。同样能体现教学民主的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建立起学生主体的意识,确立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参与学习的兴趣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一切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空谈。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老师从“独唱者”的角色过度到“伴唱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在开放、自由、愉悦、自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这样,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