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思想品德课后作业设计之探究
【作者】 杨启志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裕民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后作业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的重要实践。我们要提高其有效性,我们必须加强探究实践,使之更具趣味性、适量性、现实性和层次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后作业 设计 实践策略
课后作业,并非是游离于课外的一种作业,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学生进一步将知识内化为技能的的一种训练平台。抓好课后作业设计是有序实施课后作业的第一步,也是取得课后作业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重视并认真去研究,使之更具科学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的形成,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在紧密联系本课内容的前提下来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既会做又愿做。
一、注重作业趣味性设计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都课时量少,每周只有2节课。不仅如此,在“应试”背景下,很多教师为了“中考”还挤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别是初一、二年级时。在这样情况下,学生自然就会拿这门课程为“偏房”,不重视,其作业当然也是应付了。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兴趣,我们要注重作业的趣味性设计,让学生能爱上这门作业。实践中,我们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如在七年级《悦纳自我》一课时,针对有些学生过分关注个人的缺陷或不足,从而导致自卑心理重、自信心弱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的心理型趣味作业:请同学轮流到讲台前大声地用“虽然……但是……”造句。并把这种作业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再如在八年级《珍爱生命》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制作在网上搜索不珍爱生命的小故事或视频,从反例中知道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再回到课堂时,我们可要求学生将搜集观看的视频内容,用“说”来完成作业,用“演”来表演给大家看,尽管时间短,但这种“言加行,行加言”的作业方式,比单纯化的语言文字表达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样的趣味作业,既让学生锻炼了能力,也让他们感觉到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反对“题海战术”,过多的题目会让学生思想更消极,要知道,思想品德教学不是以知识获得为第一位目标,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点,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谨记,过多的作业会使学生情感受伤害,态度变消极,价值取向出偏差等。
二、注重作业适量性设计
有效性的作业不是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其精,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以及现实需要,才能有意义,有效果。因此,我们作业设计要注重适量性设计,不能过多,既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十分注意分量的适当性,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一般情况下,我在有课的当天针对每个知识点安排二道题目,基本上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再在周末时根据本周的教学总内容布置约十题左右的题目,以加强巩固。而其余没课的三天则绝不布置了。
三、注重作业现实性设计
这是对作业内容的要求。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的课程,其特点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走向社会,接受“生活”考验。教师在设计有效作业时,要善于利用学业生熟知的生活素材,要善于挖掘社会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点相关联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如学习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布置学生与老师进行一次访谈,共同分享对老师的了解。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谈以及在生活中的观察,不少学生体会到老师日常工作的艰辛,从而更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懂得感恩老师的无私付出。又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商家的促销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促销背后的陷阱,明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侵害,体会到学会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这种体会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所得,它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永驻。
四、注重作业层次性设计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思想,“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针对性,必须注重个体差异。而尊重个体差异体现在作业中,就是要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作业。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布置作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布置作业,要遵循:“切进重点、降低起点迎学生;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长期规划、精心设计练学生;发展能力送学生”的思想。如在八年级《改革开放富起来》一课中,我布置了“联系自己家庭,比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结合吃、穿、住、行说明”和“联系自己家庭,比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结合吃、穿、住、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其变化的原因”两个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前者较容易,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写出一些内容,这使得他们觉得思想品德课作业我也会做这样一种感觉,使得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而后者则增加了难度,需要进一步阐述原因,这是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的,这就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觉得思想品德作业很简单而放松学习。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作业的目的,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我们要精心设计,使之更具有实践性,能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思想转化为自身一种道德认知,成为自身行为指南,能很好地践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林斌,思想品德课开放作业的设计[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
[2]何兆红,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后作业优化设计[J].新课程(中),2014年。
[3]邢春,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布置策略[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后作业 设计 实践策略
课后作业,并非是游离于课外的一种作业,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学生进一步将知识内化为技能的的一种训练平台。抓好课后作业设计是有序实施课后作业的第一步,也是取得课后作业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重视并认真去研究,使之更具科学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的形成,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在紧密联系本课内容的前提下来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既会做又愿做。
一、注重作业趣味性设计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都课时量少,每周只有2节课。不仅如此,在“应试”背景下,很多教师为了“中考”还挤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别是初一、二年级时。在这样情况下,学生自然就会拿这门课程为“偏房”,不重视,其作业当然也是应付了。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兴趣,我们要注重作业的趣味性设计,让学生能爱上这门作业。实践中,我们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如在七年级《悦纳自我》一课时,针对有些学生过分关注个人的缺陷或不足,从而导致自卑心理重、自信心弱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的心理型趣味作业:请同学轮流到讲台前大声地用“虽然……但是……”造句。并把这种作业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再如在八年级《珍爱生命》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制作在网上搜索不珍爱生命的小故事或视频,从反例中知道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再回到课堂时,我们可要求学生将搜集观看的视频内容,用“说”来完成作业,用“演”来表演给大家看,尽管时间短,但这种“言加行,行加言”的作业方式,比单纯化的语言文字表达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样的趣味作业,既让学生锻炼了能力,也让他们感觉到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反对“题海战术”,过多的题目会让学生思想更消极,要知道,思想品德教学不是以知识获得为第一位目标,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点,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谨记,过多的作业会使学生情感受伤害,态度变消极,价值取向出偏差等。
二、注重作业适量性设计
有效性的作业不是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其精,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以及现实需要,才能有意义,有效果。因此,我们作业设计要注重适量性设计,不能过多,既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十分注意分量的适当性,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一般情况下,我在有课的当天针对每个知识点安排二道题目,基本上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再在周末时根据本周的教学总内容布置约十题左右的题目,以加强巩固。而其余没课的三天则绝不布置了。
三、注重作业现实性设计
这是对作业内容的要求。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的课程,其特点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走向社会,接受“生活”考验。教师在设计有效作业时,要善于利用学业生熟知的生活素材,要善于挖掘社会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点相关联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如学习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布置学生与老师进行一次访谈,共同分享对老师的了解。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谈以及在生活中的观察,不少学生体会到老师日常工作的艰辛,从而更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懂得感恩老师的无私付出。又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商家的促销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促销背后的陷阱,明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侵害,体会到学会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这种体会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所得,它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永驻。
四、注重作业层次性设计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思想,“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针对性,必须注重个体差异。而尊重个体差异体现在作业中,就是要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作业。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布置作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布置作业,要遵循:“切进重点、降低起点迎学生;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长期规划、精心设计练学生;发展能力送学生”的思想。如在八年级《改革开放富起来》一课中,我布置了“联系自己家庭,比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结合吃、穿、住、行说明”和“联系自己家庭,比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结合吃、穿、住、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其变化的原因”两个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前者较容易,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写出一些内容,这使得他们觉得思想品德课作业我也会做这样一种感觉,使得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而后者则增加了难度,需要进一步阐述原因,这是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的,这就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觉得思想品德作业很简单而放松学习。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作业的目的,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我们要精心设计,使之更具有实践性,能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思想转化为自身一种道德认知,成为自身行为指南,能很好地践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林斌,思想品德课开放作业的设计[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
[2]何兆红,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后作业优化设计[J].新课程(中),2014年。
[3]邢春,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布置策略[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