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作者】 黄 蕊
【机构】 四川省青川县竹园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上数学课时,我们应该应用现代的教学理念,用多种方法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学到实用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同时让每个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前提条件。
巧设导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问题情境:现有一颗不可攀登的旗杆,怎样才能测出它的高呢?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是学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老师的情感倾于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很自然的会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的教妙趣横生,学生的学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用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註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教学情景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景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理解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一章时,同学们总以为很简单,认为在小学都学过的,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设置了大家“找兄弟”的教学情景,用两个相似图片,让学生去找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之后才去讲相似图形,再从“概念”到“公式”再到“运算”,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完毕后再按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使学生能“听得懂,做得来”。
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合力创设余尾情境,或巩固新知、或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尾情境就是在一节课或一部分知识的学习结束之际,要恰当设计一个“尾巴”,使学生感到言而未尽,以引起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为下节课或新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授完统计图后,我提出让学生回家自己测量身高,然后同学之间调查统计,并画出条形统计图,再结合条形统计图提出一个问题并作出解答。这个作业既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又巩固了所学新知,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再如,在学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我提出课下根据所学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对于数学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解释中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的“诞生”。比如“中心对称”引入设计:教师取出若干张扑克牌,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背对老师给同学们看,过后再插入,再洗几下,展开扑克牌,教师马上确定这位学生曾抽出过的扑克。(诀窍在于事先准备的是若干张非中心对称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并将他们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抽出后再度插入时注意调整使其旋转180度后倒插,即可排查发现。)扑克牌魔术表演平时在电视上见得多了,但回归生活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点燃了学生发现思维的火花。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图形的共性,建立感性认识,再一起利用所学知识,把这些问题数学化,为学生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打下了好基础。
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前提条件。
巧设导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问题情境:现有一颗不可攀登的旗杆,怎样才能测出它的高呢?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是学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老师的情感倾于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很自然的会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的教妙趣横生,学生的学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用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註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教学情景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景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理解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一章时,同学们总以为很简单,认为在小学都学过的,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设置了大家“找兄弟”的教学情景,用两个相似图片,让学生去找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之后才去讲相似图形,再从“概念”到“公式”再到“运算”,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完毕后再按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使学生能“听得懂,做得来”。
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合力创设余尾情境,或巩固新知、或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尾情境就是在一节课或一部分知识的学习结束之际,要恰当设计一个“尾巴”,使学生感到言而未尽,以引起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为下节课或新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授完统计图后,我提出让学生回家自己测量身高,然后同学之间调查统计,并画出条形统计图,再结合条形统计图提出一个问题并作出解答。这个作业既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又巩固了所学新知,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再如,在学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我提出课下根据所学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对于数学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解释中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的“诞生”。比如“中心对称”引入设计:教师取出若干张扑克牌,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背对老师给同学们看,过后再插入,再洗几下,展开扑克牌,教师马上确定这位学生曾抽出过的扑克。(诀窍在于事先准备的是若干张非中心对称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并将他们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抽出后再度插入时注意调整使其旋转180度后倒插,即可排查发现。)扑克牌魔术表演平时在电视上见得多了,但回归生活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点燃了学生发现思维的火花。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图形的共性,建立感性认识,再一起利用所学知识,把这些问题数学化,为学生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打下了好基础。
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