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冷思考
【作者】 龙三菊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观桥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追求。实践中,我们要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式将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去,让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常用平台。而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其他能力是否能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加强阅读教学,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各个学段都应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发展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平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巨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阅读实践的需要,这一点对小学生尤为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我们必须加强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培养。
(一)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爱听故事人之常情,小学生更甚之。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们就可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教材,这样引出新知内容教学,让学生亲历课文阅读,他们就会带着强烈兴趣去读。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阅读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果吧。不过,这样的激趣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故事内容,特别是应教材内容相匹配,才更有实际意义。
(二)以绘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好表扬,他们都喜欢表现自我,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绘画。也可以对原有绘画的内容有所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三)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激趣。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体验成功学生的愉悦,激发朗读兴趣。我们知道,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的,朗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特别是小学阶段,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显得更重要。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把关于朗读的技巧--- 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渗透其中,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我们看到,通过定好朗读基调让学生朗读,在或激昂悲壮或清晰明快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还能使他们能力得到培养提高。从而在兴趣驱使下,他们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形成了阅读的习惯,而且在理解、鉴赏、写作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这样学生阅读能力也就有了大大提高。
二、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以说过:“语文教学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课本必须善读,一是因善读课本而自能读其他书籍报刊。二是二者皆能做到,乃为达到目的。”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篇课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语文教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理解课文是训练自能读书的重要手段。教师还要提供材料或利用资料通过自学、思考达到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抓住重点词语“代价”提问: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都付出了哪些代价?学生经过读书、思考,作出回答,通过体会这些内容,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这一思想深深地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读得再多,如果没有质的保证,也难以提高课堂效益,教师要在进行读的训练时,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堂上不管那种形式的读,也不管哪一篇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这样学生有了目的,有了重点去读,会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语言欣赏能力
培养语言欣赏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对于小学阶段,我们不宜过分强调语言欣赏能力的高水平,只要求培养学习兴趣即可。实践中,培养学生欣赏语言能力,就是引导从欣赏的角度进行阅读,并且具有初步的品评优美语句和理解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段的能力。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以理解为基础,是理解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试想,假如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等都搞不清楚,或者理解得不准、不深,怎么能谈得上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呢?欣赏往往给学生带有个人主观认识和情感色彩。这需要联系自己的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不宜要求过高,一般从中、高年级开始培养。主要是要求他们在对课文已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注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表达效果好的词、句、段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交流、讨论、朗读、品评和欣赏,还可以鼓励他们把好句佳句记录下来,逐步积累并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另外,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我们还应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说到底,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独立阅读的能力的培养,离开阅读、思考,只能是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因此,我们要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前提是学生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读不懂得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的讲出来,大家互相交流。全班经过讨论理解不准、不深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做必要的讲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多次训练,进行不懈的努力。因此,不仅在阅读课上,还应拓展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只有这样,课内授方法,课外践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发展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登仪,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性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年。
[2]王贺玲,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
[3]窦玉辉,浅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常用平台。而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其他能力是否能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加强阅读教学,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各个学段都应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发展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平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巨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阅读实践的需要,这一点对小学生尤为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我们必须加强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培养。
(一)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爱听故事人之常情,小学生更甚之。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们就可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教材,这样引出新知内容教学,让学生亲历课文阅读,他们就会带着强烈兴趣去读。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阅读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果吧。不过,这样的激趣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故事内容,特别是应教材内容相匹配,才更有实际意义。
(二)以绘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好表扬,他们都喜欢表现自我,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绘画。也可以对原有绘画的内容有所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三)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激趣。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体验成功学生的愉悦,激发朗读兴趣。我们知道,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的,朗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特别是小学阶段,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显得更重要。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把关于朗读的技巧--- 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渗透其中,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我们看到,通过定好朗读基调让学生朗读,在或激昂悲壮或清晰明快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还能使他们能力得到培养提高。从而在兴趣驱使下,他们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形成了阅读的习惯,而且在理解、鉴赏、写作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这样学生阅读能力也就有了大大提高。
二、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以说过:“语文教学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课本必须善读,一是因善读课本而自能读其他书籍报刊。二是二者皆能做到,乃为达到目的。”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篇课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语文教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理解课文是训练自能读书的重要手段。教师还要提供材料或利用资料通过自学、思考达到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抓住重点词语“代价”提问: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都付出了哪些代价?学生经过读书、思考,作出回答,通过体会这些内容,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这一思想深深地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读得再多,如果没有质的保证,也难以提高课堂效益,教师要在进行读的训练时,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堂上不管那种形式的读,也不管哪一篇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这样学生有了目的,有了重点去读,会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语言欣赏能力
培养语言欣赏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对于小学阶段,我们不宜过分强调语言欣赏能力的高水平,只要求培养学习兴趣即可。实践中,培养学生欣赏语言能力,就是引导从欣赏的角度进行阅读,并且具有初步的品评优美语句和理解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段的能力。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以理解为基础,是理解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试想,假如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等都搞不清楚,或者理解得不准、不深,怎么能谈得上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呢?欣赏往往给学生带有个人主观认识和情感色彩。这需要联系自己的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不宜要求过高,一般从中、高年级开始培养。主要是要求他们在对课文已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注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表达效果好的词、句、段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交流、讨论、朗读、品评和欣赏,还可以鼓励他们把好句佳句记录下来,逐步积累并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另外,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我们还应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说到底,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独立阅读的能力的培养,离开阅读、思考,只能是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因此,我们要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前提是学生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读不懂得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的讲出来,大家互相交流。全班经过讨论理解不准、不深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做必要的讲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多次训练,进行不懈的努力。因此,不仅在阅读课上,还应拓展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只有这样,课内授方法,课外践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发展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登仪,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性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年。
[2]王贺玲,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
[3]窦玉辉,浅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