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课堂实施情感教学策略的冷思考
【作者】 吴凤珍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策略,就是要求我们成为情感生成的激发者,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做到以情为要,以情煽情。教学时,披文入情,让教材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让学生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情境,以境育情,让学生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使其情感体验由对话转移到对教材的体验上,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效应。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实践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我们知道,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不仅是师生有效对话的纽带,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保障。也就是说,不光是教学中需要情感,学生学习也需要情感,又特别是在“披文入情”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情感。因此,情感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情感策略的应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积极情感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丰富情感的载体,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相伴而生的是情感的传递以及情感的陶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古人又有“诗缘情”,文章起于“发愤”之说。由此可见,文章在本质上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书面表达。而理解文章必须“入情”,沿“情”探讨,探幽发微。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富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之思,“捐躯赴国难”的报国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的羁旅之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之感;“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朋友深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掘这些情感因素,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这些情感,“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做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使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二、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具有迁移功能。也就是说,教师对某种对象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到学生对某种对象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对语文教学就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对待语文教育事业,热爱语文学科。语文教师的情感倾向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倾向。如果教师流露出不喜欢语文学科,就会把这种消极情感迁移给学生,学生也就不大会喜欢语文了。反之,教师热爱语文,痴迷语文,就会把这种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然会高涨。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随时保持愉悦、饱满的情绪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曾经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我们要用良好的的情绪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这对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近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情绪具有感染功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精神状态欠佳,情绪不振,就会把这种消极情绪感染给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就不会理想。反之,教师精神饱满,情绪状态良好,就会把这种积极情绪感染给学生,学习效果也就会好起来。
三、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情感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是能动性的主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情感正是学生进步与发展的钥匙。只有使用好这把钥匙,才能很好的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课堂上要善于并敏于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契机,因势利导,以情激趣。例如,在教学《登高》这篇古诗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我情感的体验中去类比杜甫当时的情感,可谓是切中肯綮,找到了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比较杜甫的“作客”与现在的“做客”的区别,辨别杜甫的“登台”和王维的“登台”的异处,既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会兴趣昂然,倾情投入,教学效率必然会很高。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又特别是象语文这样具有浓郁人文性的学科,更需要我们“载情入学”,在情的交流和体验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培养。反过来对其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实现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我们应大力实施情感教学策略,必须渗透其中。
参考文献:
[1]毛秀梅,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实践及其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2013年。
[2]曾诲,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读与写,2011年。
[3]毛小全,浅谈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07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实践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我们知道,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不仅是师生有效对话的纽带,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保障。也就是说,不光是教学中需要情感,学生学习也需要情感,又特别是在“披文入情”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情感。因此,情感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情感策略的应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积极情感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丰富情感的载体,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相伴而生的是情感的传递以及情感的陶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古人又有“诗缘情”,文章起于“发愤”之说。由此可见,文章在本质上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书面表达。而理解文章必须“入情”,沿“情”探讨,探幽发微。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富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之思,“捐躯赴国难”的报国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的羁旅之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之感;“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朋友深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掘这些情感因素,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这些情感,“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做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使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二、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具有迁移功能。也就是说,教师对某种对象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到学生对某种对象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对语文教学就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对待语文教育事业,热爱语文学科。语文教师的情感倾向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倾向。如果教师流露出不喜欢语文学科,就会把这种消极情感迁移给学生,学生也就不大会喜欢语文了。反之,教师热爱语文,痴迷语文,就会把这种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然会高涨。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随时保持愉悦、饱满的情绪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曾经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我们要用良好的的情绪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这对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近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情绪具有感染功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精神状态欠佳,情绪不振,就会把这种消极情绪感染给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就不会理想。反之,教师精神饱满,情绪状态良好,就会把这种积极情绪感染给学生,学习效果也就会好起来。
三、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情感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是能动性的主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情感正是学生进步与发展的钥匙。只有使用好这把钥匙,才能很好的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课堂上要善于并敏于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契机,因势利导,以情激趣。例如,在教学《登高》这篇古诗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我情感的体验中去类比杜甫当时的情感,可谓是切中肯綮,找到了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比较杜甫的“作客”与现在的“做客”的区别,辨别杜甫的“登台”和王维的“登台”的异处,既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会兴趣昂然,倾情投入,教学效率必然会很高。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又特别是象语文这样具有浓郁人文性的学科,更需要我们“载情入学”,在情的交流和体验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培养。反过来对其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实现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我们应大力实施情感教学策略,必须渗透其中。
参考文献:
[1]毛秀梅,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实践及其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2013年。
[2]曾诲,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读与写,2011年。
[3]毛小全,浅谈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