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课堂教学的碎思考
【作者】 杨红菊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教什么”,目标定位是“如何教”的方向。实践中,我们可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途径去达成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运用 理解能力 读写结合
语文历经数次课改,越改我们似乎越迷茫,找不到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如何教”了。每当带着这样问题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专家的讲座中找方向,在优秀课例中找方法来指导我们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次次探策觅略,我们对此又有了自身的一些领悟。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母语教学,是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最重要平台。因此,让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在实践中,我们可让学生在理解运用中习得语言。如学习《可贵的沉默》一课时。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老师问,“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时,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其中本课生词“寂然无声”,能很好的挖掘人物内心,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寂然无声”理解,我引导学生说说还可以用哪个词替换,接着出示了一组与“寂然无声”相近的词,“鸦雀无声”,“悄然无声”。告诉学生,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学生说的过程就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运用的过程,既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学会了理解词义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指导了方法。
二、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理解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奠基语文为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能力支撑的重要着力点。因此,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落实。当然,要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除了众多的语文材料接触,更多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去理解的方法。实践中,我们可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其方法就是从具体的课文内容中来认读词语的方法。如教学《七颗钻石》一课第一段“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从中提取三组词语:“干涸”、“干枯”、“焦渴而死”,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认读词语,理解运用词语。这三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却不可以混淆,“干涸”是形容河流和水井、有水源的地方没水,“干枯”是指有生命的植物因缺水枯死,“焦渴而死”是指有生命的动植物,包括人类因缺水而死。这三个词充分说明了当时人、动物、植物都已严重缺水,他们对水是多么的渴望!此时的水就是希望之水、生命之水呀!在语句中学生就理解并体会词语运用恰到好处。并此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用几句话来概述旱灾情形,学生既感受到水的重要又学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很好地落实了语言发展的目标,让人眼前一亮。
三、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从阅读教学中挖掘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描写,也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此外,在介绍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时,作者通过一个具体的捕捉小鱼的例子对其灵敏、迅速的特点作了生动的说明。在表达方法上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这样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内容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实质就是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提高表达水平。“叶圣陶说过“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贴切、更具有表现力。这样阅读教学就为作文教学做了极好的铺垫,作文教学就从阅读中开始了。
进行阅读教学,着力点不仅要放在引领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还应放在文章怎样写上。关注这样不为人注意的言语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知道这就是写作方法,这就是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妙,这就是排比句的气势所在,这就是反衬的作用,教师在无痕的召唤,在用文本的写作特色点击,让孩子把目光聚焦到积累、规范言语的范式上。穿透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再如《燕子专列》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文中的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们爱护燕子,凸显主题的作用。文中并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是多么爱燕子,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反衬,从中体会人们爱小燕子。这时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景物,作适当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这便是阅读为习作做铺垫,从阅读一篇篇课文习得写作方法。借鉴文中的写法进行练笔,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加深对写作方法的领悟,可谓一举多得。从学生的即兴练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模仿中的创造力。教学,正是为了学生时时有这样语言潜能的迸发!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里所谓的形式,即是是指语言形式。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语文的形式。说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并不是说要抛弃内容,而要强调既要重视语文形式的学习,又要重视语文内容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在学习语言形式,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一句话,要在语言的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亦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习语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读、思,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会语言的韵味,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也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许红明,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
[2]梅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2012年。
[3]刘俊英,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运用 理解能力 读写结合
语文历经数次课改,越改我们似乎越迷茫,找不到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如何教”了。每当带着这样问题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专家的讲座中找方向,在优秀课例中找方法来指导我们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次次探策觅略,我们对此又有了自身的一些领悟。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母语教学,是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最重要平台。因此,让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在实践中,我们可让学生在理解运用中习得语言。如学习《可贵的沉默》一课时。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老师问,“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时,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其中本课生词“寂然无声”,能很好的挖掘人物内心,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寂然无声”理解,我引导学生说说还可以用哪个词替换,接着出示了一组与“寂然无声”相近的词,“鸦雀无声”,“悄然无声”。告诉学生,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学生说的过程就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运用的过程,既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学会了理解词义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指导了方法。
二、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理解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奠基语文为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能力支撑的重要着力点。因此,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落实。当然,要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除了众多的语文材料接触,更多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去理解的方法。实践中,我们可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其方法就是从具体的课文内容中来认读词语的方法。如教学《七颗钻石》一课第一段“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从中提取三组词语:“干涸”、“干枯”、“焦渴而死”,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认读词语,理解运用词语。这三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却不可以混淆,“干涸”是形容河流和水井、有水源的地方没水,“干枯”是指有生命的植物因缺水枯死,“焦渴而死”是指有生命的动植物,包括人类因缺水而死。这三个词充分说明了当时人、动物、植物都已严重缺水,他们对水是多么的渴望!此时的水就是希望之水、生命之水呀!在语句中学生就理解并体会词语运用恰到好处。并此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用几句话来概述旱灾情形,学生既感受到水的重要又学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很好地落实了语言发展的目标,让人眼前一亮。
三、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从阅读教学中挖掘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描写,也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此外,在介绍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时,作者通过一个具体的捕捉小鱼的例子对其灵敏、迅速的特点作了生动的说明。在表达方法上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这样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内容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实质就是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提高表达水平。“叶圣陶说过“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贴切、更具有表现力。这样阅读教学就为作文教学做了极好的铺垫,作文教学就从阅读中开始了。
进行阅读教学,着力点不仅要放在引领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还应放在文章怎样写上。关注这样不为人注意的言语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知道这就是写作方法,这就是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妙,这就是排比句的气势所在,这就是反衬的作用,教师在无痕的召唤,在用文本的写作特色点击,让孩子把目光聚焦到积累、规范言语的范式上。穿透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再如《燕子专列》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文中的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们爱护燕子,凸显主题的作用。文中并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是多么爱燕子,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反衬,从中体会人们爱小燕子。这时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景物,作适当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这便是阅读为习作做铺垫,从阅读一篇篇课文习得写作方法。借鉴文中的写法进行练笔,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加深对写作方法的领悟,可谓一举多得。从学生的即兴练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模仿中的创造力。教学,正是为了学生时时有这样语言潜能的迸发!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里所谓的形式,即是是指语言形式。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语文的形式。说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并不是说要抛弃内容,而要强调既要重视语文形式的学习,又要重视语文内容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在学习语言形式,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一句话,要在语言的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亦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习语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读、思,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会语言的韵味,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也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许红明,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
[2]梅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2012年。
[3]刘俊英,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