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黎白桦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华封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良好的导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半。初中数学要取得高效,我们必须从精心设计导入着手,让高效的导入为成功教学奠基。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应从导入的目的出发思考,创新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来开启新课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导入 实践策略
  良好的导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半。作为新知教学伊始的导入,其方法和成效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导入创新。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导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导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应达到的目的
  (一)能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并集中在课堂中来。好的新课导入能强烈地吸导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知道,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导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是好的导入了。
  (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而古人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数学教学首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进来,与教师共内建构有效课堂。
  (三)能唤醒“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潜在知识,使学生有准备,为新知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良好的导入不仅是鼓舞,还有唤醒,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优秀的新课导入艺术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新课导入的实践策略
  (一)开门见山法。又称直接导入法,就是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这种方法简单,经济、易操作,很节约时间,但导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导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二)问题导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导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导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三)操作导入法。操作导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导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导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时的导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导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四)故事导入法。爱听故事,人之常情,初中学生更有甚之。当然,不是所有故事都可做导入之事,关于数学导入,我们最好还是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来作故事。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导入新课。这种导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导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这种导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
  三、新课导入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忌方法单一,语言枯燥无味。良好的导入应是导入方法的精当和导入语言的准确配合。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导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而且语言没有煽情性,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这是我们精心设计导语应达到的方向。但也有的教师对导语设计又“过了头”,洋洋万言,有喧宾夺主之嫌,影响了新课学习,甚至偏离了轨道。
  (二)离题万里,弄巧成拙。导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不然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总之,良好的导入需要精心设计。我们要让一堂课的开始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xxx”来导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参考文献:
  [1]孙明明,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5年。
  [2]杨进南,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艺术[J].福建中学数学,2007年。
  [3]朱春荣,探究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