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几何与图形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几大误区与对策
【作者】 谭 静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动手操作是几何与图形教学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我们教师没有注重精心设计,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本文从常见误区出发,阐述了动手操作教学的实践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与图形 动手操作 误区 应对策略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几何与图形”在其中占了重要板块,被分散到各个年级中,成为培养学生几何空间意识和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我们可看到很多教师的做法就是采用动手操作教学,引导学生在运用学具操作中直接获取表象,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及相关知识。这样教学固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存在误区,忽视了很多可以实现但又未做实的问题。下面,我们结合实践,谈谈在几何与图形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中出现的误区和应对策略。
一、几何与图形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出现的教学误区
在大量课堂观察和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平时的教学,大多是被教师以一人的演示或直接的讲授所取代,偶尔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这种教学出现了不少误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动手操作作为活跃课堂氛围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是用此用调节课堂氛围的,本来可以通过学生猜想和分析就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却让学生大量操作。这种为了追求形式,为了操作而操作的设计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响了教学进程,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课堂动手操作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不舍得逗留时间,只让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个别同学来操作,绝大部分同学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二)动手操作步骤不明确。在动手操作前,教师对动手操作的思路和步骤没有给学生讲清楚,布置操作任务时过于草率,导致学生操作的时候表现很茫然,不知先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操作的动机不能有效激发,动手操作很难有序实施。
(三)动手操作方法选择不当。动手操作也需要方法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其本身也需要方法。有的适合以教师的示范演示为主,有的需要全员参与,有的只有通过分组合作才能完成。小组划分不合理,组内分工不明确等都可能导致操作混乱,达不到预设的目标。
(四)动手操作的时机把握不准确。实践证明,一堂课是否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在哪个环节实施动手操作都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基础而定。操作的时机随意性就很难发挥应有的功效,甚至会起到反面的效果。
(五)教师的引导调控不到位。新课改虽然倡导学生主体论,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必要引导。动手操作活动同样如此,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等是有限的,处于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层面。假如我们采取放羊式教学,即使准备工作很充分,操作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如学习统计与可能性,教师指导学生做摸球的实验,袋子里放了4个红球和4个绿球,得出的结论本应是摸到红球和绿球的可能性相等。由于学生做的次数偏少,或者摸到一个球在放回袋子里后到下一次摸球前,没有将装有球的袋子进行摇晃,摸的角度一样等,导致出现“概率波动”或者实验结论的原则性错误。
二、几何与图形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操作活动得意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动手操作的准备工作主要涉及到学具的选择、小组的划分、实验记录的设计等方面。
(1)精心选择操作学具。学具是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要依托,教师在学具的选择和制作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舍得花费精力。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容易受到学具本身的干扰,在学具的准备上要尽量简单化,做到就地取材又易于操作。中高年级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提前预习和初步感知,同时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
(2)划分操作小组,人员合理分工。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有的实验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分组,一般情况下要将操作技能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分组后要确定操作小组的负责人,明确各个成员的具体职责,强调操作活动中服从指挥、共同合作等纪律要求,确保动手操作有序地开展,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做好操作活动记录,把数据正确记载下来。
(二)规范动手操作要求。没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随意性大,没有探究目标意识。如果我们在动手操作前没有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操作的流程,而是让他们随心所欲、象征性地操作学具,操作活动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动手操作前,我们要用清晰的语言必要时配合有关板书给学生澄清操作活动的具体步骤、方法以及学具操作、数据记录的注意事项,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正确的走向。要端正学生的操作态度,做到手脑并用。
(三)把握动手操作最佳时机。操作活动的实施并非适应于所有知识的教学,对于易于操作的内容,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准确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教师要对教材充分研读,对学情实实在在地调查清楚,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恰当的操作时机。
(1)新知学习前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如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前,让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对折并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新知学习中进行。操作活动更多的时候是在学习新知的时候进行,从而验证假设和猜想,巩固对结论的理解。如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让学生选择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不同的情况,通过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操作,得出结论。
(3)新知学习后进行。操作活动在学习新课后进行,主要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15度和105度的角,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后,提示学生能否不使用量角器只用三角尺来画,不少学生豁然开朗,借助三角尺的特殊角,能够利用三角尺两个角的和或差得出要画的角。
总之,要提高动手操作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应该多加强这操作教学研究,使之更具有科学性,操作性,能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能让学生在几何与图形的学习中得到有效锻炼。
参考文献:
[1]徐惠珍,唤起“思考”,挖掘活动的最大价值——低段“几何图形”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中小学数学,2009年。
[2]李纯霞,动手操作对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浅谈[J].吉林教育,2013年。
[3]陈红梅,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与图形 动手操作 误区 应对策略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几何与图形”在其中占了重要板块,被分散到各个年级中,成为培养学生几何空间意识和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我们可看到很多教师的做法就是采用动手操作教学,引导学生在运用学具操作中直接获取表象,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及相关知识。这样教学固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存在误区,忽视了很多可以实现但又未做实的问题。下面,我们结合实践,谈谈在几何与图形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中出现的误区和应对策略。
一、几何与图形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出现的教学误区
在大量课堂观察和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平时的教学,大多是被教师以一人的演示或直接的讲授所取代,偶尔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这种教学出现了不少误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动手操作作为活跃课堂氛围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是用此用调节课堂氛围的,本来可以通过学生猜想和分析就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却让学生大量操作。这种为了追求形式,为了操作而操作的设计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响了教学进程,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课堂动手操作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不舍得逗留时间,只让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个别同学来操作,绝大部分同学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二)动手操作步骤不明确。在动手操作前,教师对动手操作的思路和步骤没有给学生讲清楚,布置操作任务时过于草率,导致学生操作的时候表现很茫然,不知先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操作的动机不能有效激发,动手操作很难有序实施。
(三)动手操作方法选择不当。动手操作也需要方法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其本身也需要方法。有的适合以教师的示范演示为主,有的需要全员参与,有的只有通过分组合作才能完成。小组划分不合理,组内分工不明确等都可能导致操作混乱,达不到预设的目标。
(四)动手操作的时机把握不准确。实践证明,一堂课是否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在哪个环节实施动手操作都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基础而定。操作的时机随意性就很难发挥应有的功效,甚至会起到反面的效果。
(五)教师的引导调控不到位。新课改虽然倡导学生主体论,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必要引导。动手操作活动同样如此,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等是有限的,处于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层面。假如我们采取放羊式教学,即使准备工作很充分,操作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如学习统计与可能性,教师指导学生做摸球的实验,袋子里放了4个红球和4个绿球,得出的结论本应是摸到红球和绿球的可能性相等。由于学生做的次数偏少,或者摸到一个球在放回袋子里后到下一次摸球前,没有将装有球的袋子进行摇晃,摸的角度一样等,导致出现“概率波动”或者实验结论的原则性错误。
二、几何与图形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操作活动得意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动手操作的准备工作主要涉及到学具的选择、小组的划分、实验记录的设计等方面。
(1)精心选择操作学具。学具是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要依托,教师在学具的选择和制作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舍得花费精力。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容易受到学具本身的干扰,在学具的准备上要尽量简单化,做到就地取材又易于操作。中高年级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提前预习和初步感知,同时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
(2)划分操作小组,人员合理分工。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有的实验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分组,一般情况下要将操作技能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分组后要确定操作小组的负责人,明确各个成员的具体职责,强调操作活动中服从指挥、共同合作等纪律要求,确保动手操作有序地开展,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做好操作活动记录,把数据正确记载下来。
(二)规范动手操作要求。没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随意性大,没有探究目标意识。如果我们在动手操作前没有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操作的流程,而是让他们随心所欲、象征性地操作学具,操作活动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动手操作前,我们要用清晰的语言必要时配合有关板书给学生澄清操作活动的具体步骤、方法以及学具操作、数据记录的注意事项,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正确的走向。要端正学生的操作态度,做到手脑并用。
(三)把握动手操作最佳时机。操作活动的实施并非适应于所有知识的教学,对于易于操作的内容,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准确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教师要对教材充分研读,对学情实实在在地调查清楚,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恰当的操作时机。
(1)新知学习前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如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前,让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对折并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新知学习中进行。操作活动更多的时候是在学习新知的时候进行,从而验证假设和猜想,巩固对结论的理解。如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让学生选择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不同的情况,通过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操作,得出结论。
(3)新知学习后进行。操作活动在学习新课后进行,主要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15度和105度的角,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后,提示学生能否不使用量角器只用三角尺来画,不少学生豁然开朗,借助三角尺的特殊角,能够利用三角尺两个角的和或差得出要画的角。
总之,要提高动手操作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应该多加强这操作教学研究,使之更具有科学性,操作性,能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能让学生在几何与图形的学习中得到有效锻炼。
参考文献:
[1]徐惠珍,唤起“思考”,挖掘活动的最大价值——低段“几何图形”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中小学数学,2009年。
[2]李纯霞,动手操作对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浅谈[J].吉林教育,2013年。
[3]陈红梅,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