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之我见
【作者】 阿努次仁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仁钦则乡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实施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祖国,是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孩提时期,正当儿童对言语、对形象、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敏感的时期,老师把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犹如把种子播到田地,会萌发、生根一般。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才有可能从一个爱国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不是有许多爱国者在天涯海角、逆境沉沦之中,正是“祖国”这个神圣的概念,给了他们力量和勇气,使他们始终不渝地执着地为祖国效忠吗?换言之,缺乏爱国主义情感的道德教育,将是浮浅而零碎的,是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的。因为爱主义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共产主义教育的起点。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通用小语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纵观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通用小语课本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的教材,分散在各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纵观整套小语教材,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长城》《桂林山水》等。
(2)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以及古诗等。
(3)反映中华民族不可侮、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如《王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小英雄雨来》《别了,我爱的中国》等。
(4)反映中华儿女优秀、英雄辈出的。如《董存瑞》《黄继光》《视死如归》《“你们想错了”》《革命烈士诗》《草地夜行》等。
这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这样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棗从祖国的东南,台湾岛上的“日月潭”,来到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葡萄沟”,来到祖国南海中的“西沙”。从这一篇到那一篇,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儿童仿佛鸟瞰祖国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看到一颗颗明珠闪烁在高山、草原、海岛和湖泊……
二、在具体情境中,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情感教育。既然属于情感教育,在教学有关爱国主义教材的过程中,必然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作用,空洞的“祖国山河秀丽”“祖国伟大”之类的概念,是不可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以想见,一个革命者,如果没有出自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的爱,对于反动统治者切齿的恨,他怎么会做出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壮举呢?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伴随着道德的情感。若忽视情感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打动儿童心灵的,反而会导致儿童思想僵化。
1从感受形象出发。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从别林斯基说的“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的名言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语文教师也应该学习诗人的做法,基本上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
2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学生情感的产生,是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笔者觉得教师首先是一个受教育者。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是儿童的榜样,也是我们教师的榜样。备课时,我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教师对学生感知的客体,不以为美,无所谓爱,学生怎么会感到美、产生爱呢?“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是毫无感染力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有纯真的情感,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我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溶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以为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爱国心,他就会为祖国的贫穷落后而发愤,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而骄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树立起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实施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祖国,是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孩提时期,正当儿童对言语、对形象、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敏感的时期,老师把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犹如把种子播到田地,会萌发、生根一般。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才有可能从一个爱国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不是有许多爱国者在天涯海角、逆境沉沦之中,正是“祖国”这个神圣的概念,给了他们力量和勇气,使他们始终不渝地执着地为祖国效忠吗?换言之,缺乏爱国主义情感的道德教育,将是浮浅而零碎的,是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的。因为爱主义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共产主义教育的起点。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通用小语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纵观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通用小语课本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的教材,分散在各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纵观整套小语教材,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长城》《桂林山水》等。
(2)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以及古诗等。
(3)反映中华民族不可侮、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如《王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小英雄雨来》《别了,我爱的中国》等。
(4)反映中华儿女优秀、英雄辈出的。如《董存瑞》《黄继光》《视死如归》《“你们想错了”》《革命烈士诗》《草地夜行》等。
这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这样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棗从祖国的东南,台湾岛上的“日月潭”,来到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葡萄沟”,来到祖国南海中的“西沙”。从这一篇到那一篇,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儿童仿佛鸟瞰祖国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看到一颗颗明珠闪烁在高山、草原、海岛和湖泊……
二、在具体情境中,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情感教育。既然属于情感教育,在教学有关爱国主义教材的过程中,必然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作用,空洞的“祖国山河秀丽”“祖国伟大”之类的概念,是不可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以想见,一个革命者,如果没有出自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的爱,对于反动统治者切齿的恨,他怎么会做出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壮举呢?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伴随着道德的情感。若忽视情感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打动儿童心灵的,反而会导致儿童思想僵化。
1从感受形象出发。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从别林斯基说的“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的名言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语文教师也应该学习诗人的做法,基本上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
2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学生情感的产生,是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笔者觉得教师首先是一个受教育者。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是儿童的榜样,也是我们教师的榜样。备课时,我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教师对学生感知的客体,不以为美,无所谓爱,学生怎么会感到美、产生爱呢?“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是毫无感染力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有纯真的情感,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我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溶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以为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爱国心,他就会为祖国的贫穷落后而发愤,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而骄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树立起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