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策略探寻

【作者】 罗 军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悟性”,就必须对其进行“悟”的训练,提高“悟”的能力。实践中,可通过抓住节点、整体关联和放开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感悟、进而领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感悟 引导训练
  让学生读中感悟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下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强烈呼声。看似简单的操作行为,但对小学生来说“如何感悟”便成了大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小学生没有受到“如何悟”的训练,“感悟”一词,是以“感”为前提的“悟”,也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或默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当感知经验较为丰富的时候“悟”出其中的意义和思想。简言之,就是朗读---感知---理解---感悟。当然,要实现这一过程,没有“悟”的专项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需要我们授予方法,相机诱导,让学生沿着这个路径进需去感、去悟,获得学习成功。教授杨再隋的一句话对“读中感悟”进行了详解:“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多读多感知,在自读自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联系、比较、品析、想象、体验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悟,学有所得的理想境界。
  一、抓住节点,启发感悟
  如学起于思一样,读中需有悟,“悟”和“思”都是思维活动,“思”是“悟”的平台,“悟”是“思”追求。即“悟”出于“思”,是“思”之果。面对一篇课文,如果我们象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有口无心”,既不能触发“思”,引起质疑,更不知道如何感、如何悟,因而也就难以达到读中有悟的目的。因此,引导学生感悟需要我们教育学生,一是要做到用心阅读,二是要注意找到关键点,即重要的关键词或句进行训练。例如,《火烧云》这篇课文,传统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文章的“境”,领会作者的“情”是相当有难度的。而如果我们抓住文中第五自然段中的“看着看着”这个感悟点,引导学生反复练读,启发学生用心去体味:“看”和“看着”的区别,“看着”一词重叠有什么效果?引导学生只有“看着看着”,才能发现,才能感悟,“看”和“看着”都不能发现的美。“看着看着”,是长时间的,是用心的,是有情的,是带着想象翅膀的。注意了这里的“看着看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而且对于学生发现、感悟、创造更多的美也很有好处的。
  二、整体感知,引导感悟
  语言感悟能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意义和思想。抓住节点是触发感悟而不是“悟”的全部,要达到深刻理解,就必须整体感知,对全文进行深入阅读和领会。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理解因阅读者的不同,而理解的结果也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候,心境不一样,理解也不同,也就是说课文中能引发我们感悟的地方很多,我们应抓住这些感悟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整体思考,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字面意义,二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三是在作者表达上的意义,并把不同层次的意义进行有机的关联。对于小学生,适当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也有不错的效果,如《泊船瓜洲》中的“又绿”一词。其字面意义由学生在初读国感知,把它放到这一行诗句中,加以引导,学生又会悟到这一词的运用之“活”、之“妙”,运用之创新,然后引导学生再结合“一水间”与“明月”等重要词语进行思考,学生会悟到故乡不仅在诗人眼中,更在诗人心中,是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对于诗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从“又绿”扩展到全诗。
  三、展开想象,促进感悟
  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个人再创造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放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转换成生动的图像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的画面感悟语言文字,这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实践也告诉我们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展开想象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法很多的形式,我们也只是举偶。
  (一)画。所谓“画”,就是引导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想象进行勾画,从而在边想边画中获得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杜甫《绝句》一诗时,文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有很多意象,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把诗的内容变成画面,进而点拨学生添色,又启发学生思考:什麽是画不出来的?使学生感悟到古诗的意境美,文字的凝练美。这样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因此“画”也就成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常用方法。
  (二)加。课文中有很多空白点,没写出来并不等于没有价值,有时,一些空白点好像国画中的“留白”,挖掘出来可以促进学生对有字之处的感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主要写了志愿军在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而没写朝鲜人民是如何说的,挖掘这一空白点,能更好得帮助学生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体会到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扩。所谓“扩”,就是对课文中描写比较简略的然而又具有感悟价值的文字展开想象,进行扩充。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是如何过这一个夜晚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难忘?通过此处的“扩”,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
  (四)续。“续”一般是指续写课文的结尾,续写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延续情感、整合感悟、进行再创造的渠道。如《赤壁之战》一课,“赤壁之战”后,曹、周双方分别召开战役总结会。如《凡卡》一文,我们可引导学生续写“凡卡给爷爷的信寄出去后的事”。这些都是想象生成的良好训练平台,都是引发学生在感知中再思再悟的过程。
  总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良好方法,我们要充分重视,特别是在强调读的意义上,授予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进一步拓展,创新思考,对其整个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进行深刻领悟,获得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张瑞雪,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重点词句的能力[J].新课程,2014年。
  [2]石洪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J].关爱明天,2016年。
  [3]史亚琴,论“感悟”是阅读教学的精髓[J].文教资料,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