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王世英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八一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 学习兴趣 审美能力 创造美 欣赏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对其进行美的熏陶,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和审美能力。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天真纯朴,教学中有意识的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因此,审美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注入情感。审美活动中,情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用心去鉴赏美与感受美。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中,首先要重视艺术化校容。”因为,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朝夕相处,是情感的寄托之所。由此,校园设计不仅要审美化,同时还必须做到人际关系审美化,和谐相处,笑逐颜开。所以,校园必须力求绿化、净化、美化以及师生的和谐通达。所设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视觉造成直接性刺激,外在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说,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独特空间。因此,绿树红花,运动轨道,古树盆景设计的合理性都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对美进行鉴赏的能力与水平。学校要通过优美的环境设置,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倾向性态度,是人们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在于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内心的需求,学习就会变成内心愿望的满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美术也是一样。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多种因素,其中,环境刺激是重要因素之一。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从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小学生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好奇、好新、好特殊。新奇、怪异的情境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各种能引发学生兴趣的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情境中激起好奇心,引发绘画的兴趣与欲望,激发创造性表现的热情,从而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如:手工《卷纸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创设了展示自己剪的各种动物简单造型作品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各是什么动物,从而让学生从剪纸作品中简约的外轮廓特征的观察中,识别不同动物的基本特征。然后再把制作好的一些卷纸动物造型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再介绍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制作的兴趣十分浓厚。为动手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可以用有趣的故事、实物观察、生动的描绘等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观察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与需求,为学习过程提供强烈的内驱力。
三、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直观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课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通过线条、画面、色彩、明暗、大小、长短、形象、空间、质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明白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通过造型、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世间之所以存在美,是因为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存在于世间。而优秀的自然风景也是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人类社会、大自然是人生最美好的舞台,绚丽丰富、多彩多姿,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丰厚的教科书。人文社会、乡村闹市、山水原野、花草树木、奇石田畴、日月星辰、蓝天白云、江河湖泊、飞禽走兽,有着惊人的美、无穷的美。带领学生走进这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尽情地欣赏美、发现美、写美、颂美,形式多样的进行审美教育。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社会活动,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必然产生心灵的震撼,萌生审美情愫,产生审美情感。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水磨禅寿街就是很好的传统民居风情的写生画;水墨桃源的自然山水,花卉藤萝,沟壑怪石,无不体现出道法自然的美学原理。周末时候,安排学生随同家长一道去游玩,在无拘无束的境界里,便能进行审美的陶冶。审美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就不再是一句口号,一堂美术课,而是自然山水的熏陶,鬼斧神工的开启,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
总之,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探索更多地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新颖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发挥出美术教学的真正作用,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人人成为知美、爱美、懂美、造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春蕾,《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2008
2、苑艳丽,《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
3、李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观》,《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
关键词:小学美术 学习兴趣 审美能力 创造美 欣赏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对其进行美的熏陶,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和审美能力。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天真纯朴,教学中有意识的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因此,审美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注入情感。审美活动中,情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用心去鉴赏美与感受美。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中,首先要重视艺术化校容。”因为,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朝夕相处,是情感的寄托之所。由此,校园设计不仅要审美化,同时还必须做到人际关系审美化,和谐相处,笑逐颜开。所以,校园必须力求绿化、净化、美化以及师生的和谐通达。所设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视觉造成直接性刺激,外在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说,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独特空间。因此,绿树红花,运动轨道,古树盆景设计的合理性都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对美进行鉴赏的能力与水平。学校要通过优美的环境设置,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倾向性态度,是人们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在于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内心的需求,学习就会变成内心愿望的满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美术也是一样。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多种因素,其中,环境刺激是重要因素之一。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从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小学生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好奇、好新、好特殊。新奇、怪异的情境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各种能引发学生兴趣的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情境中激起好奇心,引发绘画的兴趣与欲望,激发创造性表现的热情,从而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如:手工《卷纸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创设了展示自己剪的各种动物简单造型作品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各是什么动物,从而让学生从剪纸作品中简约的外轮廓特征的观察中,识别不同动物的基本特征。然后再把制作好的一些卷纸动物造型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再介绍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制作的兴趣十分浓厚。为动手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可以用有趣的故事、实物观察、生动的描绘等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观察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与需求,为学习过程提供强烈的内驱力。
三、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直观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课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通过线条、画面、色彩、明暗、大小、长短、形象、空间、质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明白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通过造型、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世间之所以存在美,是因为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存在于世间。而优秀的自然风景也是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人类社会、大自然是人生最美好的舞台,绚丽丰富、多彩多姿,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丰厚的教科书。人文社会、乡村闹市、山水原野、花草树木、奇石田畴、日月星辰、蓝天白云、江河湖泊、飞禽走兽,有着惊人的美、无穷的美。带领学生走进这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尽情地欣赏美、发现美、写美、颂美,形式多样的进行审美教育。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社会活动,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必然产生心灵的震撼,萌生审美情愫,产生审美情感。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水磨禅寿街就是很好的传统民居风情的写生画;水墨桃源的自然山水,花卉藤萝,沟壑怪石,无不体现出道法自然的美学原理。周末时候,安排学生随同家长一道去游玩,在无拘无束的境界里,便能进行审美的陶冶。审美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就不再是一句口号,一堂美术课,而是自然山水的熏陶,鬼斧神工的开启,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
总之,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探索更多地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新颖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发挥出美术教学的真正作用,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人人成为知美、爱美、懂美、造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春蕾,《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2008
2、苑艳丽,《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
3、李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观》,《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