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让小学数学生活化
【作者】 盛碧琼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巨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可见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兴趣 教学 实践 作业 生活
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首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要提高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数学知识就不是难题了。
二、联系生活,组织教材
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时教材中的例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比如加工零件、工程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如在学习了“量长度”后,让学生一段铁丝,想用它来晾衣服,但不知它够不够长,请学生量一量这段铁丝实际有多长。要量出铁丝的长度,在给出挂衣服地方的长度后,这条铁丝能不能用。在这样一个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能力以及估计、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还增强策略意识。
三、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操作。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而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可以安排学生带着测量工具把学生带到操场,要求学生计算操场上一堆沙的体积,然后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要计算这堆沙的体积应先测量出什么?让学生们利用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把生活数学化
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如在低年级教学中,许多问题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你今年几岁了?身高多少呀?体重有多少?比一比同桌谁比较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实际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五、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作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小学数学。而学生又把家庭作业看作是一种负担,影响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改变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把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使作业成为数学与生活的纽带。例如,当学习了“统计”后,我安排学生分小组,调查全校各班人数情况,并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学生们我喜欢这样的作业,我觉得让我们实际去查查、量量、算算,既动了手,又动了脑。而且做这样的作业学生更喜欢数学了,因为我觉得它很有用,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有意义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我们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着眼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走进多彩的生活世界。总之,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兴趣 教学 实践 作业 生活
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首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要提高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数学知识就不是难题了。
二、联系生活,组织教材
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时教材中的例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比如加工零件、工程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如在学习了“量长度”后,让学生一段铁丝,想用它来晾衣服,但不知它够不够长,请学生量一量这段铁丝实际有多长。要量出铁丝的长度,在给出挂衣服地方的长度后,这条铁丝能不能用。在这样一个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能力以及估计、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还增强策略意识。
三、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操作。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而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可以安排学生带着测量工具把学生带到操场,要求学生计算操场上一堆沙的体积,然后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要计算这堆沙的体积应先测量出什么?让学生们利用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把生活数学化
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如在低年级教学中,许多问题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你今年几岁了?身高多少呀?体重有多少?比一比同桌谁比较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实际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五、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作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小学数学。而学生又把家庭作业看作是一种负担,影响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改变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把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使作业成为数学与生活的纽带。例如,当学习了“统计”后,我安排学生分小组,调查全校各班人数情况,并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学生们我喜欢这样的作业,我觉得让我们实际去查查、量量、算算,既动了手,又动了脑。而且做这样的作业学生更喜欢数学了,因为我觉得它很有用,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有意义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我们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着眼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走进多彩的生活世界。总之,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