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作者】 曹 红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的课,而是应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落实语文教学的载体。我们应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课文”实现华丽转身“教语文”。
  关键字:小学语文 课文 语文知识 学习方法
  语文课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厘清两个概念,即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我们知道,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课程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而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而“教课文”,就是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因此,具有浓郁语文味的语文课不应该是就纯粹以完成课文教学的课。虽然我们语文教学离不开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
  在远程研修培训中,很多专家给我们讲到,语文教学应来个华丽转身了,应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了。但在我从教这些年里,虽经语文历次课改,语文教学仍未走出高耗低效怪圈。原因在于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既要正确的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透过一篇篇课文习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呢?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学字有源——追溯到汉字的历史,实现了汉字的穿越
  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但识写生字也成为了低年级语文尤其是阅读课文教学的软肋。老师们盲目地仿效中高年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浓墨重彩地说,蜻蜓点水的写。把精力都投注到了课文内容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上,结果一方面是揠苗助长,毫无效用。学生听过且过,不留痕迹。另一方面是得不偿失,宝贵的识写时间被剥夺了。记字的效果差,书写的反馈差。也就无法激发孩子认识汉字的兴趣。识字教学流于形式,并逐步淡出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
  我们必须要更正以往错误的观念,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把识字教学识记、书写作为重点、难点来攻克。这只是学课文的手段,但“教语文”的做法应是不但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还要理解汉字的意义。
  二、学词有“序”——从阅读中学习词句表达,积累语言,习得言语形式
  课文是实施课程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教学中不要只讲课文内容,而把课文当例子让学生学语文。我认为语文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的内容、意义,而更要学习言语的形式。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课文仅仅是语言的一种范例,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载体,学习语文固然必须学习课文,但学习语文肯定不是为了学习课文。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有这样的词语:沉甸甸(ABB式),走走停停(AABB式),你能说一说这样的词语吗?有这样一句: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引导学生用:“既----又-----”,说句子,再如文中还有:“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这种句式,找出课文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学习生字词或有关句式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扩词到扩句,从扩句到扩段,甚至从扩段到扩篇。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不但内化语言,积累语言,还探究了可用的语文资源。所以语文教学要排除语言文字所承载内容的干扰,从中概括出“文本语言”的表达规律,教会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文字的方法,逐渐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外,摒弃单一认读词语的方法,采用结合生活实际来学词和在语境中学词,结合词语的构成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真真切切地为学生学会语文、学好语文服务。 
  三、学文有法——变“阅读指导”为“表达指导”,变“理解课文”为“读写结合”
  (一)抓住品味点,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确。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从中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当好处得言语。变“阅读指导”为“表达指导”。
  (二)在阅读中挖掘读写结合点,渗透学法指导,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让课文回归语文味,关键是研究语言、品味语言。品味点可以是文章的精彩字词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 
  四、指导有方——迁移文本内容,拓展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课文合理地开发课程的内容。读教材的时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重构教学的内容,让课堂更显丰盈、更具智慧,同时也更加有效。在网上听课时听到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他把这首千古绝唱诗同样也上成了一堂“绝课”:启——枫桥钟声越千年,承——张继独听寒山钟,升——夜半钟声化愁眠,合——钟声悠悠情满天。耳目一新的设计、匠心独具的环节同样让我们佩服。从八百年前至今,关于描写钟声的诗都展现出来,把中国的文化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怎能不赞叹王崧舟老师的博大精深。一节课呈现给学生的是语言文化,经典诗文,真是语文人生,人生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应停留在为载体的一篇篇课文上,也要链接与文本内容或写作方法相类似的文章,彰显魅力语文。
  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一篇课文远不如掌握一些语文知识或学习方法来得重要。总之,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语文课程应该凸显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活动。时代要求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是这样尝试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永彬,例谈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J].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
  [2]黄云龙,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以《爱之链》教学为例谈语文教学的“转身”[J].新语文学习,2012年。
  [3]潘文彬,语文课该向何处转身——对当下语文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