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

【作者】 宋良碧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南津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基础教育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初中历史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实践,我简要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把德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初中历史德育内容十分丰富,从国情入手,注重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国策的教育,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热爱共产党的教育等方面,更有独特的不可代替的功能和作用。
  如: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先辈们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方面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感到骄傲,为此我们就更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又如:中国近代史前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不断地开展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高潮,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象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自强”和“求富”口号下掀起了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康、梁等为救亡国存掀起的维新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一系列的斗争,促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忧国心,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自信心,责任感,树立奋发图强,勇于拼搏,为国献身的精神,学生既受到知识教育,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中国近代史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就教育学生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看待问题、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以下几点: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首先,让学生明确历史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如果不懂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必须造成文化知识的残缺和薄弱,今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也将处于不利地位。试想,一个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者,怎能成为下世纪的人才,“历史使人聪明”,让学生上知古今中外,下测未来,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学好历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克服对历史的偏见,乐于学习历史。
  2、交给学习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交给学习方法,就等于交给了打开历史知识宝库的“钥匙”,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如预习,质疑问难、读图识图,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等,将这些方法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容易。
  3、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由于大部分学生把历史科看作是“豆芽科”。在初一时学习中国古代史没有很地学,现在到了初三复习时,很多知识都分不清。如朝代的先后顺序,都城、开国皇帝等,针对这种情况,为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复习时祥尽具体地给他们理出线索,落实知识点,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关心和个别辅导,克服其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使其有所收获。
  三、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浓厚,其注意力越集中,其观察就越细致,记忆就越深刻,想象就越丰富。所以,只要激发起学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
  1、故事性、趣味性
  把单调的历史史实演变为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知识,通过多种设问,激励学生动脑筋,积极主动思考,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如讲“战国七雄”一课时,先讲“南门立木”的故事,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先讲“萨拉热窝事件”或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时,让学生猜谜:“牧马人搬家”(谜底:司马迁),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趣味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形式,再现历史场景,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让“死的东西”活起来,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兴趣。如讲“五四运动”时,上课开始就放录像《巴黎和会》签订的前后几组镜头,从而把学生带回那个年代,犹如身临其镜,展开联想,激发学生思维。
  3、调动多种教学手段
  采用语言、板书、图画,甚至诗词、歌曲、表演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让学生深入到历史事件中去感受历史,感悟历史人物的心理变化。如讲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请学生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首歌,使学生进入一种兴奋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4、与其他各种相关联
  把历史课与语文、美术、音乐、物理、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诗词、比较历代中外绘画,感受不同时期音乐作品,学习理化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我们所学的其他学科有着不少的联系,特别是语文科,强调文史相通,文史交融,如《左传》是先秦文学的优秀作品,又是春秋时期及以前重要历史部分,《史记》是学术界公认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治通鉴》中不少篇章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历史与理科学科之间的交叉,如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节,与电磁感应原理或汽车发动机原理相关联,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理科学科之间的渗透,激发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四、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通过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和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将若干知识点,采取不同方法训练学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如巧设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生素质是否提高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