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引导幼儿开展主题活动
【作者】 王建梅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实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主题活动是幼儿快乐参与,积极体验活动本身的重要载体。实践告诉我们,因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形成和提升生活经验,发展生活技能。因此,引导幼儿开展主题活动就成为幼儿教育的常态化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 主题活动 开展 引导
幼儿主题活动是幼儿赖以成长的依托,是幼儿获得快乐、发展智力的有效载体。在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不仅给园内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还增强了幼儿生活经历,提高了他们生活技能,在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些积极作用,使得主题活动就成为幼儿教育的常用方式。但是,不是每个主题活动都能发挥这样的积极作用,只有能贴近幼儿生活,聆听幼儿声音,发现幼儿爱好,能与幼儿真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活动才会这样的效果。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应以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幼儿通过实践来认识、体验周围事物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使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经验,让幼儿更多地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引导幼儿参与主题活动,培养参与兴趣
兴趣是尝试体验的先导。徐胜三说:“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让幼儿在活动经历中,不仅能获得活动体验,还能发展参与兴趣。因此在活动前,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知识,使他们主动地融入情境之中,并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以“音乐一家人”为主题活动,用幼儿熟悉的“家”为载体,通过音乐渲染主题系列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又如以“我来替您揉揉背”为主题活动,以重阳节为主线展开,借助这一主题的实施,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尊敬老一辈的快乐。在生活中我们将一切视点放在幼儿身上,倾听幼儿的心声,揣摩幼儿的需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形成师幼互动,共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习得知识,积累经验。
二、注重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开展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边参与边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知识、提升经验,获得快乐。
(一)在大自然中开展。大自然是幼儿体验最好的课堂。自然界中富有生机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虫鱼鸟兽、变化无常的风霜雨雪,这些动植物和自然现象都是幼儿想看到的、体验到的自然素材,都能充实他们体验,带来快乐感受。实践中,我们可以直接带幼儿到草地上与花草接触。让幼儿通过观察后进行讨论,从而开始关心起小草、小花的成长,他们会问:“小草你为什么长得没有小树高?”“小草你吃什么呀?”等问题,我们从幼儿对小草的关心和爱护中感受到了他们认识、观察小草,形成了一种体验式的认知方式,这对激发他们求知欲望是很有效果的。
(二)在社会交往中开展。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融入社区,与成人接触,或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这样的机会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如带幼儿去逛超市时,只允许他们带10元钱,要求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找教师帮忙。他们遇到的难题很多,如无法确定自己购买什么物品,不知道买多少才不会超过10元钱,大家都想买同一物品而物品存货不多等问题都需要幼儿自己解决。幼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生活实践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在集体活动中开展。在园的每一天,让幼儿所经历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都应该具有教育价值。在实践中,我们可将幼儿的学习、发展与一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关于“自我保护”“关爱”“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活动内容,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更多地将其渗透于幼儿的课间、散步、用餐等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相关经验,尽情享受体验课程的乐趣。在课堂中,我们也应让幼儿相互交流、讨论、互助,共同分享经验,这样既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更发挥了群体力量,让幼儿获得分享智慧的快乐。
三、以人为本,让不同层次的幼儿体验成功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幼儿也不例外。正是由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即使经历同一体验环节,却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有的幼儿有所体验而有的幼儿却没能体验,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们应以人为本,关注差异,分层施教,搭建主题活动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幼儿体验成功。实践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尽力保证全体幼儿均参与体验,否则将使后续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如在“看谁垒得高”的体验活动中,幼儿用积木搭高楼,为了避免一些能力弱的幼儿没有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要求搭两层楼,如果觉得还能搭就可以再搭上去,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有成就感。同时,教师应在了解幼儿能力的前提下给予不同幼儿不同层次的任务,保证幼儿体验过程的有效性。避免“轻而易举(没有困难)”或“力所不及(困难太大)”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幼儿思维培养,充分注重了幼儿的感受、感觉、感知,而教师也应转变角色,成为幼儿“学习”中的伙伴和合作者。只有当幼儿放开手脚全身心地投入到体验活动中,“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实现教育目标才不会是空洞乏力的,幼儿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的发展才切合实际。
总之,幼儿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主题活动,因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形成和提升经验,发展生活技能。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为幼儿搭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思维培养,通过体验方式来促进,使他们成为快乐的探索者, 在蔚蓝的天空自由翱翔,去领略人生的乐趣,感悟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王丽,主题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年。
[2]段成刚,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幸福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14年。
[3]李军,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的实践策略探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5年。
关键词:幼儿教育 主题活动 开展 引导
幼儿主题活动是幼儿赖以成长的依托,是幼儿获得快乐、发展智力的有效载体。在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不仅给园内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还增强了幼儿生活经历,提高了他们生活技能,在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些积极作用,使得主题活动就成为幼儿教育的常用方式。但是,不是每个主题活动都能发挥这样的积极作用,只有能贴近幼儿生活,聆听幼儿声音,发现幼儿爱好,能与幼儿真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活动才会这样的效果。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应以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幼儿通过实践来认识、体验周围事物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使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经验,让幼儿更多地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引导幼儿参与主题活动,培养参与兴趣
兴趣是尝试体验的先导。徐胜三说:“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让幼儿在活动经历中,不仅能获得活动体验,还能发展参与兴趣。因此在活动前,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知识,使他们主动地融入情境之中,并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以“音乐一家人”为主题活动,用幼儿熟悉的“家”为载体,通过音乐渲染主题系列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又如以“我来替您揉揉背”为主题活动,以重阳节为主线展开,借助这一主题的实施,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尊敬老一辈的快乐。在生活中我们将一切视点放在幼儿身上,倾听幼儿的心声,揣摩幼儿的需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形成师幼互动,共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习得知识,积累经验。
二、注重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开展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边参与边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知识、提升经验,获得快乐。
(一)在大自然中开展。大自然是幼儿体验最好的课堂。自然界中富有生机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虫鱼鸟兽、变化无常的风霜雨雪,这些动植物和自然现象都是幼儿想看到的、体验到的自然素材,都能充实他们体验,带来快乐感受。实践中,我们可以直接带幼儿到草地上与花草接触。让幼儿通过观察后进行讨论,从而开始关心起小草、小花的成长,他们会问:“小草你为什么长得没有小树高?”“小草你吃什么呀?”等问题,我们从幼儿对小草的关心和爱护中感受到了他们认识、观察小草,形成了一种体验式的认知方式,这对激发他们求知欲望是很有效果的。
(二)在社会交往中开展。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融入社区,与成人接触,或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这样的机会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如带幼儿去逛超市时,只允许他们带10元钱,要求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找教师帮忙。他们遇到的难题很多,如无法确定自己购买什么物品,不知道买多少才不会超过10元钱,大家都想买同一物品而物品存货不多等问题都需要幼儿自己解决。幼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生活实践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在集体活动中开展。在园的每一天,让幼儿所经历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都应该具有教育价值。在实践中,我们可将幼儿的学习、发展与一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关于“自我保护”“关爱”“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活动内容,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更多地将其渗透于幼儿的课间、散步、用餐等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相关经验,尽情享受体验课程的乐趣。在课堂中,我们也应让幼儿相互交流、讨论、互助,共同分享经验,这样既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更发挥了群体力量,让幼儿获得分享智慧的快乐。
三、以人为本,让不同层次的幼儿体验成功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幼儿也不例外。正是由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即使经历同一体验环节,却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有的幼儿有所体验而有的幼儿却没能体验,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们应以人为本,关注差异,分层施教,搭建主题活动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幼儿体验成功。实践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尽力保证全体幼儿均参与体验,否则将使后续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如在“看谁垒得高”的体验活动中,幼儿用积木搭高楼,为了避免一些能力弱的幼儿没有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要求搭两层楼,如果觉得还能搭就可以再搭上去,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有成就感。同时,教师应在了解幼儿能力的前提下给予不同幼儿不同层次的任务,保证幼儿体验过程的有效性。避免“轻而易举(没有困难)”或“力所不及(困难太大)”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幼儿思维培养,充分注重了幼儿的感受、感觉、感知,而教师也应转变角色,成为幼儿“学习”中的伙伴和合作者。只有当幼儿放开手脚全身心地投入到体验活动中,“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实现教育目标才不会是空洞乏力的,幼儿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的发展才切合实际。
总之,幼儿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主题活动,因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形成和提升经验,发展生活技能。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为幼儿搭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思维培养,通过体验方式来促进,使他们成为快乐的探索者, 在蔚蓝的天空自由翱翔,去领略人生的乐趣,感悟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王丽,主题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年。
[2]段成刚,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幸福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14年。
[3]李军,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的实践策略探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