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应加强朗读教学
【作者】 王 瑶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宝箴塞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读懂的,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搭建朗读平台,让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实践中学朗读,发展朗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加强
语文是读懂的,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还要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百读”、获得“其义自见”过程中还要感知、感悟,发展语感,受到情感熏陶。然而,传统语文教学,把以中考“应试”服务为教学价值取向,注重解题技能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中还不能正确朗读课文,朗读能力没有得到应有培养。所以,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策略,只好让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来为此埋单。
一、利用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朗读
学生具有极强模仿力,他们对喜爱的老师的言行举止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模仿。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自身不注重普通话朗读,学生自然就不会重视,表现为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即使读不好,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正确、流利也没有关系。这样的朗读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当学生面对陌生的课文,我们要求他们很流利地朗读出来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们可以让他们自己先试着读,有了一定熟悉了,我们就可利用自身朗读优势(或多媒体)给学生示范了,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那模仿能力就能派上用场,通过以听助读,在模仿中不仅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读句等方面的错误,还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雷电颂》时,我让学生听我朗读,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真的感受到作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的愤慨,真的发现了雷的存在,电的轰闪,情不自禁地喊出:“啊!你们雷,你们电”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声情并茂,可极大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朗读之趣和“我要读”之需。
二、利用比较揣摩来引导学生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能读出字音,对感知、领悟语言文学中所传达的情意帮助不大。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务必要培养学生语感。通过引导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子,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位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三、利用情境配乐来引导学生朗读
情境是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的,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载体。如果再加上配乐,对情境进一步渲染,就更有催情朗读之功效---不仅让学生朗读兴趣更浓,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其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在想象中,学生就能把语言文字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眼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的泪花。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我们正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之美。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有了情境渲染,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们还要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再造形象,结合内心的体验,结合生活积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以情诵读。学生入境动情,与文中人物形成对话,主动捕捉相关信息。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书中《乡愁》这课时,配上关于母亲的背景音乐,来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伟大、勤劳、善良等高尚的品质。通过一边播放轻快的音乐,一边声情并茂地范读,在音乐声中,在朗读声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关于和母亲在一起的事或母亲为自己的付出的场面。此时,我们再回头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对母亲由衷敬佩、感激、感恩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在这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式朗读,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的信号功能把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读起文章来,自然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自然会产生孝顺母亲、感恩母亲情感体验。
总之,读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策略,我们不仅要把读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读的意识、兴趣,让他们知道读是走进语文、明了其义的必经途径。是啊,“三分文章七分读”,很难想象没有诵读的语文课会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书声朗朗,有声有色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真正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升华……读出语文的美,读出“更强地语文素养”来。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年。
[2]谭雪梅,初中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
[3]吴文强,语文课中要注重朗读训练[J].新课程(教研版),2009.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加强
语文是读懂的,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还要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百读”、获得“其义自见”过程中还要感知、感悟,发展语感,受到情感熏陶。然而,传统语文教学,把以中考“应试”服务为教学价值取向,注重解题技能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中还不能正确朗读课文,朗读能力没有得到应有培养。所以,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策略,只好让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来为此埋单。
一、利用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朗读
学生具有极强模仿力,他们对喜爱的老师的言行举止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模仿。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自身不注重普通话朗读,学生自然就不会重视,表现为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即使读不好,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正确、流利也没有关系。这样的朗读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当学生面对陌生的课文,我们要求他们很流利地朗读出来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们可以让他们自己先试着读,有了一定熟悉了,我们就可利用自身朗读优势(或多媒体)给学生示范了,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那模仿能力就能派上用场,通过以听助读,在模仿中不仅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读句等方面的错误,还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雷电颂》时,我让学生听我朗读,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真的感受到作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的愤慨,真的发现了雷的存在,电的轰闪,情不自禁地喊出:“啊!你们雷,你们电”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声情并茂,可极大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朗读之趣和“我要读”之需。
二、利用比较揣摩来引导学生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能读出字音,对感知、领悟语言文学中所传达的情意帮助不大。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务必要培养学生语感。通过引导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子,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位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三、利用情境配乐来引导学生朗读
情境是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的,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载体。如果再加上配乐,对情境进一步渲染,就更有催情朗读之功效---不仅让学生朗读兴趣更浓,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其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在想象中,学生就能把语言文字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眼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的泪花。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我们正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之美。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有了情境渲染,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们还要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再造形象,结合内心的体验,结合生活积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以情诵读。学生入境动情,与文中人物形成对话,主动捕捉相关信息。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书中《乡愁》这课时,配上关于母亲的背景音乐,来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伟大、勤劳、善良等高尚的品质。通过一边播放轻快的音乐,一边声情并茂地范读,在音乐声中,在朗读声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关于和母亲在一起的事或母亲为自己的付出的场面。此时,我们再回头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对母亲由衷敬佩、感激、感恩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在这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式朗读,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的信号功能把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读起文章来,自然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自然会产生孝顺母亲、感恩母亲情感体验。
总之,读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策略,我们不仅要把读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读的意识、兴趣,让他们知道读是走进语文、明了其义的必经途径。是啊,“三分文章七分读”,很难想象没有诵读的语文课会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书声朗朗,有声有色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真正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升华……读出语文的美,读出“更强地语文素养”来。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年。
[2]谭雪梅,初中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
[3]吴文强,语文课中要注重朗读训练[J].新课程(教研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