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作者】 沈宝运
【机构】 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北安靖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和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教条主义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作文教学造成有形无形的“牢笼”,这些“牢笼”严重地禁锢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走向新生活,就必须有挑战性地选择,即要拿起创新教育的武器,确立创新思想,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教学 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创造性、人文性最突出的部分,因此它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求就更显迫切。然而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和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教条主义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作文教学造成有形无形的“牢笼”,这些“牢笼”严重地禁锢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走向新生活,就必须有挑战性地选择,即要拿起创新教育的武器,确立创新思想,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
一、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教学呼唤生活却难以走进生活。这是因为应试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愿,割断了作文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天然联系。传统的陈规桎梏着作文教学,它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是最顽固最难以摆脱的。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有许多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一种不变的观念:作文是应试的工具。于是忽视了如何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甚至在某些教师头脑中形成一种误解:只要把课本范文的写作方法讲解好,并进行训练,让学生模仿着写出同类型的文章就是成功了;至于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能够产生多少新意,能够得到多少思维能力训练,就很少过问了。作为一名教师,倘若自身并无多少创新意识,只要求别人“按图索骥”,又怎能使学生从例文中走出来,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摆正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突出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圈子”套住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走出误区,转变旧的观念,树立具有前进型、开放型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按其兴趣,各取所好,写“放胆文”、“自由文”。由兴趣推动其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运转,使写作真正地成为乐趣。
2、不以“中心思想”为标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采用学生作文,教师指导、批改、讲评的模式。对于作文批改的评分标准,教师则侧重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作文是否表达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如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等,以此作为评分的基本标准。一篇文章,若是立足于事先决定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要体现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学生的手足早已被束缚,思路已被规范化,标准化,已经没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立意,甚至独立的词汇。成文后,教师批改时再按立意、技巧、语言、内容加以评分,完整的生命体已被肢解,教师的这种约束性与规范化的训练,导致学生学会用公式化的语言去粉饰文章的中心。用一大堆套话、空话去烘托一个不变的崇高的“中心思想”,同时也磨就了一种虚伪的应对策略,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应是开放型的,在学生口头表达、书写练笔、自己修改、相互讨论与批改、推荐品读、教师评点指导、学生感悟总结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仿中求新,同中求异,评中见佳,改后有悟,不断拓展写作思路,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张扬个性,拓宽写作天地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想象的发挥、个性的显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贯穿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的。
1、指导学生选材寻求个性。
选材要创造个性,材料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例如很多学生一写母爱,总是端饭送水、打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总是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补习功课、解难题;一写爱心,就是为灾区、“希望工程”捐款……这些材料就如同一部电视剧被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无论怎样更换频道,看到的都是几张固定的脸孔,叫人发腻。我在作文教学中,对选材问题,从来都建议学生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自己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进而观察社会,感悟时代。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拓宽写作思路。在作文命题上,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避免在命题上的专断。我在教音乐附中的学生时,经常使用一些开放式的题型,例如《我的乐器》、《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曾经被这样的音乐感动过》、《这样的音乐家值得敬佩》等,尽量使学生能够通过作文反映自己的感情生活,抒发真情实感。通过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来达到从“要我写”的被动作文进入“我要写”的主动作文境界,实现教学主体的回归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2、指导学生立意张扬个性。
应该说,立意的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让学生打开思路,驰骋想象,方显创新个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陆机在《文赋》中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是想象的最高境界。而有个性的立意就是通过想象对身边熟悉的生活的一种提炼。旅美华裔作曲家谭盾的作品《永恒的水》,就是取材于人们生活中最常见却从来未留意过的水的声音。他说他就是把中国文化宝库与创新结合了起来。他的“水乐”其实是受到沈从文先生小说中的几句话的启发,大意是:水流过山,流过河,是否流过你的头脑,你的身体。谭盾的想象是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思维在现实基础上的重新整合,从而产生新事物、新形象的过程,是作者个性的凝结和显现。取材于寻常之物,立意却高达人类永恒主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以谭盾富于想象、大胆创新的音乐导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创作和演奏、演唱的音乐作品,打破时空界限,放开来写。这样,使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和颇有创造性的立意十分生动地显现出来。
3、指导学生语言发展个性。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怎样使这种“外衣”得体、新鲜、有魅力,也同样要发展个性色彩。鲁迅匕首投枪式的语言,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人格的鲜明写照;钱钟书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也反映出他的幽默、机智的学识个性。学生在练习写作时,若能适时、适度地加以借鉴和运用,那么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将大有帮助。语言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创造,不断发展个性。我所教的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习惯于与自己心爱的乐器为伴,用音乐来表达他们的个性,音乐已经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美妙、最丰富的语言,每个人的音乐都可以迸发出无限的激情。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口头及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却相应贫乏。因此,我在作文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增加了口头作文、组织讨论、互相批改、集体讲评等方式,以此来弥补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同时更具体地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多元化特征。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教学 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创造性、人文性最突出的部分,因此它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求就更显迫切。然而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和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教条主义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作文教学造成有形无形的“牢笼”,这些“牢笼”严重地禁锢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走向新生活,就必须有挑战性地选择,即要拿起创新教育的武器,确立创新思想,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
一、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教学呼唤生活却难以走进生活。这是因为应试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愿,割断了作文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天然联系。传统的陈规桎梏着作文教学,它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是最顽固最难以摆脱的。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有许多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一种不变的观念:作文是应试的工具。于是忽视了如何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甚至在某些教师头脑中形成一种误解:只要把课本范文的写作方法讲解好,并进行训练,让学生模仿着写出同类型的文章就是成功了;至于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能够产生多少新意,能够得到多少思维能力训练,就很少过问了。作为一名教师,倘若自身并无多少创新意识,只要求别人“按图索骥”,又怎能使学生从例文中走出来,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摆正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突出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圈子”套住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走出误区,转变旧的观念,树立具有前进型、开放型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按其兴趣,各取所好,写“放胆文”、“自由文”。由兴趣推动其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运转,使写作真正地成为乐趣。
2、不以“中心思想”为标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采用学生作文,教师指导、批改、讲评的模式。对于作文批改的评分标准,教师则侧重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作文是否表达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如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等,以此作为评分的基本标准。一篇文章,若是立足于事先决定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要体现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学生的手足早已被束缚,思路已被规范化,标准化,已经没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立意,甚至独立的词汇。成文后,教师批改时再按立意、技巧、语言、内容加以评分,完整的生命体已被肢解,教师的这种约束性与规范化的训练,导致学生学会用公式化的语言去粉饰文章的中心。用一大堆套话、空话去烘托一个不变的崇高的“中心思想”,同时也磨就了一种虚伪的应对策略,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应是开放型的,在学生口头表达、书写练笔、自己修改、相互讨论与批改、推荐品读、教师评点指导、学生感悟总结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仿中求新,同中求异,评中见佳,改后有悟,不断拓展写作思路,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张扬个性,拓宽写作天地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想象的发挥、个性的显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贯穿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的。
1、指导学生选材寻求个性。
选材要创造个性,材料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例如很多学生一写母爱,总是端饭送水、打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总是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补习功课、解难题;一写爱心,就是为灾区、“希望工程”捐款……这些材料就如同一部电视剧被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无论怎样更换频道,看到的都是几张固定的脸孔,叫人发腻。我在作文教学中,对选材问题,从来都建议学生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自己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进而观察社会,感悟时代。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拓宽写作思路。在作文命题上,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避免在命题上的专断。我在教音乐附中的学生时,经常使用一些开放式的题型,例如《我的乐器》、《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曾经被这样的音乐感动过》、《这样的音乐家值得敬佩》等,尽量使学生能够通过作文反映自己的感情生活,抒发真情实感。通过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来达到从“要我写”的被动作文进入“我要写”的主动作文境界,实现教学主体的回归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2、指导学生立意张扬个性。
应该说,立意的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让学生打开思路,驰骋想象,方显创新个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陆机在《文赋》中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是想象的最高境界。而有个性的立意就是通过想象对身边熟悉的生活的一种提炼。旅美华裔作曲家谭盾的作品《永恒的水》,就是取材于人们生活中最常见却从来未留意过的水的声音。他说他就是把中国文化宝库与创新结合了起来。他的“水乐”其实是受到沈从文先生小说中的几句话的启发,大意是:水流过山,流过河,是否流过你的头脑,你的身体。谭盾的想象是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思维在现实基础上的重新整合,从而产生新事物、新形象的过程,是作者个性的凝结和显现。取材于寻常之物,立意却高达人类永恒主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以谭盾富于想象、大胆创新的音乐导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创作和演奏、演唱的音乐作品,打破时空界限,放开来写。这样,使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和颇有创造性的立意十分生动地显现出来。
3、指导学生语言发展个性。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怎样使这种“外衣”得体、新鲜、有魅力,也同样要发展个性色彩。鲁迅匕首投枪式的语言,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人格的鲜明写照;钱钟书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也反映出他的幽默、机智的学识个性。学生在练习写作时,若能适时、适度地加以借鉴和运用,那么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将大有帮助。语言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创造,不断发展个性。我所教的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习惯于与自己心爱的乐器为伴,用音乐来表达他们的个性,音乐已经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美妙、最丰富的语言,每个人的音乐都可以迸发出无限的激情。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口头及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却相应贫乏。因此,我在作文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增加了口头作文、组织讨论、互相批改、集体讲评等方式,以此来弥补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同时更具体地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多元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