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制取氧气》之催化剂教学改变

【作者】 薛祥文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制取氧气》这个课题可分为两个课时: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和催化剂的实验探究。但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部分,因装置的选择、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多且学生才接触化学学科1个多月,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因此我带领学生先学习催化剂的实验探究部分,而该部分也是该课题的难点,在改版的教材上其实是将老教材中实验2-5双氧水制氧气实验改探究(催化作用),通过探究加强对催化剂难点的突破,更体现了课标中“强化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要求。而针对这个难点要达到既要有效突破又要有亮点,这堂课的设计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的改变:引入的改变、教法的改变、风格的改变、讲练的改变。
  关键词:制取氧气 催化剂    改变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可分为两个课时: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和催化剂的实验探究。在分析课题时,发现这两个课时的内容实际上重合部分不多较为独立,若先讲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部分,会因装置的选择、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多,而且学生才接触化学1个多月,会导致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因此我将这两个课时的内容做了顺序调整,先学习催化剂的实验探究部分,该部分实际是该课题的难点,在改版的教材上其实是将老教材中实验2-5双氧水制氧气实验改探究(催化作用),通过探究加强对催化剂难点的突破,更体现了课标中“强化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要求。而针对这个难点要达到既要有效突破又要有亮点,这堂课的设计我经过多次修改,以期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而难点的突破和亮点的挖掘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改变。
  一、引入的改变。
  最初设计的引入:“生产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见到诸如空气净化催化剂、汽车尾气催化剂、废轮胎炼炼柴油催化剂、硫酸生产中的催化剂以及促进人体消化的催化剂等等。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中实际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特殊物质,你能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看出是哪种物质吗?”
  改进后的引入:“(做深呼吸状,享受的感觉。)有氧气的感觉真好!空气中的氧气主要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你是否知道实验室中的氧气可由哪些物质反应产生?”
  催化剂在日常生活使用很普遍,但能被人认识的机会很少,因此最初想采用图片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催化剂剂如“室内空气污染净化催化剂”、“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促进人体消化的催化剂乳酶生”等,采用这样的引入最后发现很呆板,像做科普且还是不够吸引人。最后采用的幽默的语调加夸张的表演,把学生轻松带入学习氛围中,利于之后活动的互动。
  二、教法的改变。
  1.对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否分解问题的教法改变。由个别学生观察描述变为图片(用相机的微距功能拍摄,效果非常的好)课件展示,这样做除了能照顾全体学生,还能让所有学生有深刻形象的记忆。比个别学生叙述过后,教师再口头强调多次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产生氧气,只是速度较慢效果好得多。
  2. 为突破难点,仅靠演示实验的分析和对催化剂定义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基于对新课标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理解,且考虑结合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设计——红砖粉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能否起催化作用。学生通过前面对“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已经初步认识了催化剂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现在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红砖粉是否有类似的特点时,学生的兴趣正浓。最初的亮点是想放在不同小组的实验设计的思想碰撞上(学生不进行实验,只是进行想象中的实验),由我的适时引导和总结,突破这一知识点如何学以致用的难点,也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当中,修正方案,达成对如何实际实验证明某种物质是否为催化剂的统一认识。但经过再三考虑,认为既然要设计实验,何不动手实验,既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更符合新课标中关于“在课本上的学生实验探究基础上,可适当增加课本外的可操作的学生实验探究”的思想,因此我专门去工地上找了红色板砖,并打磨成粉,并自己进行了数十次实验,以确定较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红砖粉的量,从而确保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能有较理想的实验效果。从上课的对比来看,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并配以不同实验小组的分析和思想碰撞,让这堂课更加的饱满,也让这堂课更有化学学科精神的体现与展示,更重要的是学生除收获了关于催化剂的知识与探究方法,更是切身体会了实验探究的乐趣。
  三、风格的改变。
  理科教学我原本遵循着条理清晰娓娓道来的教学风格,坚持着理科的一板一眼和理性做派。但在这堂中我加入了自己更多的激情,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更多形象的例子,并较充分的运用幽默的语言及语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乐在其中,注意力也一直被我吸引着,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反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且跟着我的引导进行着积极而有见地的思考。通过激情的加入,让学生的内心也受到感染,迸发出学习的热情;而幽默的风格则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比如引入中用较夸张的深呼吸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道出“有氧气呼吸的感觉真好”;再如在检验氧气时要用到带火星的木条,我则采用在后面的裤兜里事先藏一根长木条,待过渡到该环节,突然拔出,并配以四川话“烧烤签签”,在酒精灯上点燃,以此达到喜剧效果;还有如在进入探究红砖粉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能否起催化作用的环节时,猛然从桌子上拿出一块红色的板砖,出乎学生的意料,更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教学风格其实可以多变,而不是一成不变,教师就要像演员一样,敢于挑战不同的角色,敢于尝试不同的风格。
  四、讲练的改变。
  不知从何时起,讲练结合变成课堂的一种时髦评价指标,30+10,25+15等课堂模式兴起,让我们的理科课堂也随时充斥着这样的理念,尤其30+10的模式更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可。然而这种模式普遍被操作成讲30分钟,练10分钟,难道不可以讲15分钟,练5分钟,再讲15分钟,练5分钟?依此方法我只需根据课堂的设计梯度难度不同,改变讲练时间的节奏,让整堂课都能既讲又练,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这堂课的3个大环节中,我都在学案上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这样在讲解学习后,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可通过对应的练习达到及时检测且可评价的目的,有助于我把握和调整这堂课的节奏。
  这堂课的设计只是基于自己的思考作出的一些改变,也许还有很多的改进之处值得我再细挖掘,但不管怎样,我在尝试,我在改变。
  参考文献:
  [1]余丽蓉. 制取氧气的教学策略及反思[J]. Education In Chemistry,2012,3期:63-71.
  [2]朱世友. 制取氧气知识点解读[J].同学少年,2006,?08期:59-60.
  [3]李明娟. 对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的几点思考[J]. 中考化学教学参考,2004(Z1).
  [4]Karlwunian. 探究实验设计之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DB/OL].百度文库初三理化生,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