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从内容和形式上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作者】 张洁容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乐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作业的优化,需要我们从作业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通过让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达到发展学生作业兴趣,提高作业主体自觉性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快速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内容 形式 优化
传统语文作业,不仅方式简单,而且枯燥,量多重复,脱离实际,还严重加大了学生课业负担,成为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状,从不同角度入手,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涵,力图实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作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作业兴趣,发展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知道,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落实实践性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作业实践。因此,加强作业的创新设计,就是达成新课标要求的忠实实践者。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作业的设计。
优化策略之一:作业内容应体现综合性
内容的综合性是由语文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因为语文实践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而且是交织在一起,往往需要多种语文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因此,我们设计不能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让学生反复“做作业”。
(一)生活化作业。“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作业平台,我们应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的语文资源中学习。比如学了《最大的“书”》,可以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激发探索大自然知识的兴趣。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写下来,做到观、读、写结合,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发展能力。
(二)授予作业即学习的意识。作业不仅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还在于能将学习方法融于平台中获取更多知识。如预习作业,以作业的方式来要求学生完成对新知的预习和初步理解。这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有这样的意识的,但没有授予给学生,学生不知道作业既是锻炼平台,也是学习平台。现在,我们不仅要授予这种意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中获得新知。例如,布置学生预习《乌鸦喝水》这课,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然后思考乌鸦有哪些能喝着水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佳。学生想出了五六种不同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乌鸦往瓶子里放石子的方法最好。
(三)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教学就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作业,也应体现按需所做的思想,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布置中,我们都要进行分层,做到梯级设计,分层布置,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作业快乐。如教学完《一只梅花鹿》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八个词语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后进生就抄写词语。从这八个词语中挑选四个造几个句子。中等生就做“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只梅花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将梅花鹿的感受写下来,尽可能用上上述八个词语”的题目。优生就做“根据所给的八个词语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的题型。
优化策略之二:作业形式应体现多样性
多样的作业形式,就是把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融于作业中,让学生在游戏、表演、绘画、课本剧、朗颂甚至玩耍等情境载体之中进行语文实践,发展语文能力。
(一)自主性作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性作业就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决定作业方式和内容。如教学完《雷雨》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观察到的云记录下来。结果,学生兴致高昂,有的画成画,有的用相机照下云的形态,还有的写成了简单的作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当然,自主性作业还可以用于单元教学完成后整理阶段,要求学生自我根据近段时间学习情况,归纳梳理知识,有效形成系统知识,进一步促进建构。
(二)合作型作业,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合作能力是学生将来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重要武器。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不论在哪个阶段或环节都应注重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靠课堂。因此,在作业实践中,我们也应让学生践行合作型作业,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多向交流,在合作中完成作业要求,并获得合作方法与能力。如在教学完《夜莺的歌声》后,我设计了一道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题:要求家长与学生共读课文,家长重点读好“鬼子军官”的话,要读出其阴险狡猾;学生重点读好“小夜莺”的话,要读出他勇敢机智的特点。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又能达到合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合作能力一样,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必不可缺的,同样需要我们积极培养。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我们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完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之后,学生对于野外迷路后可以有什么解决办法很感兴趣。因此,我让学生深入研究,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四)创编型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不仅因学力差异,也因家庭背景等不同,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独特体验,就是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成果。我们要尊重和珍视。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中,创编型作业就因此成为教师作业设计的一道理念,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和自身特长,把作业要求通过合理的形式变为语文实践。简言之,教师要学生创新完成作业,达成作业要求。如在教学完《最佳的路径》后,我布置学生作业:自读课文后自行设计路径。至于设计什么样的路径,完全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能力和绘画能力。
总之,加强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就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入手,尊重学生实际,丰富作业形式,发展学生作业兴趣,提高作业主体自觉性,以多样的语文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易海,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J].黑河教育,2013年。
[2]戴春,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浅谈[J].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
[3]柳春梅,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浅谈[J].新课程,201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内容 形式 优化
传统语文作业,不仅方式简单,而且枯燥,量多重复,脱离实际,还严重加大了学生课业负担,成为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状,从不同角度入手,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涵,力图实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作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作业兴趣,发展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知道,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落实实践性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作业实践。因此,加强作业的创新设计,就是达成新课标要求的忠实实践者。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作业的设计。
优化策略之一:作业内容应体现综合性
内容的综合性是由语文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因为语文实践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而且是交织在一起,往往需要多种语文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因此,我们设计不能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让学生反复“做作业”。
(一)生活化作业。“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作业平台,我们应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的语文资源中学习。比如学了《最大的“书”》,可以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激发探索大自然知识的兴趣。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写下来,做到观、读、写结合,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发展能力。
(二)授予作业即学习的意识。作业不仅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还在于能将学习方法融于平台中获取更多知识。如预习作业,以作业的方式来要求学生完成对新知的预习和初步理解。这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有这样的意识的,但没有授予给学生,学生不知道作业既是锻炼平台,也是学习平台。现在,我们不仅要授予这种意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中获得新知。例如,布置学生预习《乌鸦喝水》这课,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然后思考乌鸦有哪些能喝着水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佳。学生想出了五六种不同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乌鸦往瓶子里放石子的方法最好。
(三)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教学就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作业,也应体现按需所做的思想,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布置中,我们都要进行分层,做到梯级设计,分层布置,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作业快乐。如教学完《一只梅花鹿》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八个词语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后进生就抄写词语。从这八个词语中挑选四个造几个句子。中等生就做“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只梅花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将梅花鹿的感受写下来,尽可能用上上述八个词语”的题目。优生就做“根据所给的八个词语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的题型。
优化策略之二:作业形式应体现多样性
多样的作业形式,就是把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融于作业中,让学生在游戏、表演、绘画、课本剧、朗颂甚至玩耍等情境载体之中进行语文实践,发展语文能力。
(一)自主性作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性作业就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决定作业方式和内容。如教学完《雷雨》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观察到的云记录下来。结果,学生兴致高昂,有的画成画,有的用相机照下云的形态,还有的写成了简单的作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当然,自主性作业还可以用于单元教学完成后整理阶段,要求学生自我根据近段时间学习情况,归纳梳理知识,有效形成系统知识,进一步促进建构。
(二)合作型作业,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合作能力是学生将来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重要武器。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不论在哪个阶段或环节都应注重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靠课堂。因此,在作业实践中,我们也应让学生践行合作型作业,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多向交流,在合作中完成作业要求,并获得合作方法与能力。如在教学完《夜莺的歌声》后,我设计了一道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题:要求家长与学生共读课文,家长重点读好“鬼子军官”的话,要读出其阴险狡猾;学生重点读好“小夜莺”的话,要读出他勇敢机智的特点。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又能达到合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合作能力一样,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必不可缺的,同样需要我们积极培养。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我们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完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之后,学生对于野外迷路后可以有什么解决办法很感兴趣。因此,我让学生深入研究,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四)创编型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不仅因学力差异,也因家庭背景等不同,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独特体验,就是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成果。我们要尊重和珍视。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中,创编型作业就因此成为教师作业设计的一道理念,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和自身特长,把作业要求通过合理的形式变为语文实践。简言之,教师要学生创新完成作业,达成作业要求。如在教学完《最佳的路径》后,我布置学生作业:自读课文后自行设计路径。至于设计什么样的路径,完全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能力和绘画能力。
总之,加强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就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入手,尊重学生实际,丰富作业形式,发展学生作业兴趣,提高作业主体自觉性,以多样的语文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易海,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J].黑河教育,2013年。
[2]戴春,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浅谈[J].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
[3]柳春梅,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浅谈[J].新课程,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