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陈修清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南津镇刘家九义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还应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与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贯彻和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外,能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和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将事半功倍,而情感教育法不失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好方法。它一改呆板、枯燥的模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让学生主动投入,自觉受到教育,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情知教学论”认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成分有“情”和“知”两类,学生学习的过程包含着理解语言和体验情感两个方面,如把情感体验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训练就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有的教师善于以情感带动学生,使学生振奋,时而动情朗读,时而热烈讨论,时而辨论演说,课堂悦人心目,牵人情思,形成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感染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充分培养。而也有的教师只注重呆板的传授知识,忽视心灵的相通,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索然无味,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如果把教材比作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那么教师之心与学生之心就应该在这座桥上相遇,而这种心灵的相交和塑造就是用情感教育来实现的。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辽宁特级教师刘映辉的“情理教学”,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情趣教学”,无一不充满一个“情”字,无一不是情感教育艺术的巧妙运用。
  “以情激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那么,怎样来把握呢?
  一、动之以情,激发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也是情感体验的重要基础。学生没有感应作品的“渴望之情”,怎能主动投入到情感世界之中?这就需要抓住课文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以故事情节吸引,或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或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或把语文知识与图画结合,或表情朗读课文,等等。如教学《背影》一课时,笔者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母爱是世界上至真至纯的爱,那么,父爱又是怎样的呢?有人说了父爱如大海般深沉;有人说,父爱似天空般广阔;也有人说,父爱像郁金香一样凝重而含蓄。那么,我们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意象来界定文中的这位父亲呢?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走近这位父亲,去感受这份亲情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急迫地想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扣人心弦的原因。有了这种心理基础,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感中就容易了。
  2、三情一体,共振共鸣
  任何作品,只有作家自己先被感动,作品才能感染人,任何课堂教学,只有教师自己先体验过的感情,才能触动影响学生。情感教育必须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情融为一体,强烈共振,产生出一种余味无穷的共鸣,让共鸣波久萦学生脑海,让共鸣情久留学生心田,并使之不断强化、升华,而成为一种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
  二、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意境
  语文教材很多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深遂的意境,教师要引导进行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和补充,充分感受语言,进入意境,收到以小见大、寓虚于实、借形传神的良好效果。如《天上的街市》一诗,形象鲜明生动,意境优美,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字字咀嚼,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同时把联想与想象训练同朗读一起进行,引导学生随语言走进想象世界,想象天上街市的美丽景色,珍奇物品,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图景,学生的眼中出现了彩虹铺的路,云霞做的衣裳,星星缀的纽扣。通过想象教学学生不仅能得到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体验到想象的乐趣,而且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形”中“审美”,“美”中“生情”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强烈原望,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才能,而语文教材中很多扣人心弦的形象,沁人心脾的景象,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好材料。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范仲淹;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例如《春》的美丽,《济南的冬天》的温情,《敕勒歌》的苍茫……教师若能绘形、绘色、绘声、绘情的渲染点拨,学生就会打开美的心灵窗口,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感到“美”,从“美”中产生“情”。学生进行反复的情感体会、思索,在内心会培育出对英雄志士的崇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而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中,学生才能更好接受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四、朗读与表演相结合,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1、在朗读训练中体验情感
  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手段。好的朗读,既可深切传达出语言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低沉、暗缓,重如落潮的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对周总理无尽的怀念、爱戴中;教学《海燕》一课时,激扬高昂,如急涌之潮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海燕”英勇无畏的斗志,对胜利坚定的信念。学生在感情朗读、角色朗读、比较朗读……诸多朗读方法中,感受到忧美、丑恶、崇高、卑劣,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的判断力。
  2、在角色表演中感受情感
  “表演法”最适合于戏剧教学和小说片断教学。它一改过去平淡的分析讲解式,以有声、有色、有形、有主体感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吸收知识,受到情感教育。它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人人都有参与意识,通过读、导、演、看、评、再演、再看等环节,使学生在鲜明、完整的形象中,领悟到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人说:听于漪老师的课,知识像涓涓流水,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深处,给你享受,使你终生受益,永世难忘。这就是情感教育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学就应该这样,像润物的春雨,像夏夜的清风,像高原的瑞雪,去开垦荒漠的心田,涤荡污浊的心灵。引发联想,引人创造,使处于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文中的美质语文,在教师富有激情的点化下,还原并活化为各具形象、充满才思的作者本人,让他们带着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气质,走进莘莘学子的心田,并使这些心灵得到超越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