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思品教学鼓励学生说真话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杨 秘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枣山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发挥其平台优势,规范学生言行,引导他们说真话,说实话,做诚信之人。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说真话 鼓励 诚信教育
说真话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是诚信的底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看到很多“说假话,脸不红,心不惊”的学生,他们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充分反映了学生双重价值取向。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生良好行为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应着力担当起培养重任,通过有目的的诚信教育,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说真话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生不说真话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不说真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受外界影响、和价值观、认知判别能力的影响所致。
(一)受他人影响所致。人性本善,但由于学生在社会或家庭、学校的经历实践中,常会受到说假话行为的影响,他们看到别人说了假话却能换来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自觉地在内心建立起了“以假可以当真”的观念意识,又特别是经历了说假话的事,更加感受到了说假话的积极意义,于是不自觉地就把说假话,“无病呻吟”的做法“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的实践中。
(二)道德观与社会现象不同所致。由于书上、课堂上的价值观、世界观与社会个别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具有很大差异,使他们的认识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在处于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思潮大量涌现,加上广播、电视、网络的负面宣传,让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小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社会信息,各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必然要影响学生,甚至使他们产生观念冲突,对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识产生怀疑和困惑,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三)道德认知能力差所致。道德认知能力是学生价值判断的依据,能不能正确认识现象背后的根源完全在于其认知判断力。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所接受的道德培养少,认知水平低,只能分不清是对是错。我们知道,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其它认识水平一样,有一个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的过程。而社会道德现象却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样的。学生用所学的道德认识很难去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弄不好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怀疑所学道德认识的正确性。例如有的学生把同学尊敬老师的行为看作是“拍马屁”,有的把帮助同学隐瞒错误看作是“友谊”,把向老师报告情况看成是“叛变”等等。他们分析问题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行为不看动机,抓不住主流和本质。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加以辨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思想上的矛盾和疙瘩依然存在,也就不会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去支配自己的行动了。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的实践策略
作为规范学生言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把社会中出现的不离现象纳入到教学中,对于缺乏认知判别能力的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导致他们“信以为真”。因此,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
(一)教师要言行一致讲真话。教师,不仅要行为世范,也要言为楷模,在学生心目中做言行一致之人。教师无意中的“哄”、“骗”,有时也会成为学生不说真话的教材,起到反面教育的作用。所以,在鼓励学生说真话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要求自我说真话,给学生做表率。要知道,学生是有独立性的,他们有自己的眼睛,有自己的耳朵,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为此,我们自身要教育自己说真话,对自己所讲授的道德认识要坚定,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动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以理服人。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敢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加以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躲躲闪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社会现象。
(二)允许有不同声音,发表不同看法。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教育就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而且还会由于缺乏强烈的共鸣,难以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以致让某些消极因素继续滋长,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允许有不同声音,有“异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要体现民主,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注重价值取向引领。如在教学《要诚实》一课时,学生发表了“做老实人吃亏”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学生中带有普遍性。我不回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做老实人,有时表面吃亏,但实际得利,眼前吃亏,长远得利。社会需要老实人,做合格公民应该做老实人。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
(三)道德评价应全面,既要“察言”也要观其行。看学生思想品德学得怎么样,不仅要看他怎样说,更要看他怎么做,使学生自觉用所学的道德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实践中巩固提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不提过高的行为要求,也不要求学生作空洞的表态和保证。在教学《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课时,由于课文中典型人物形象高大,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想法。有的认为那是将来长大以后的事,有的认为做轰轰烈烈大事的人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等。针对这些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出“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中的“做”,对我们小学生来讲是“学做”的意思。接着,我又补充了一些典型事例,说明做平凡工作的人也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使学生认识到,小学生要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课后,班上做好事的学生明显增多。这样从实际出发提出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通过做,得到社会认可,强化了所学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做到了言行一致。
总之,鼓励学生说真人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学生言行的首要要求。实践中,我们必须注重落实,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做诚信之人。
参考文献:
[1]瞿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鼓励学生说真话[J].新课程,2016年。
[2]袁学飞,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着力渗透人格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
[3]顾宏来,谈《思品》课中的人格教育[J].新课程学习,2009年。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说真话 鼓励 诚信教育
说真话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是诚信的底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看到很多“说假话,脸不红,心不惊”的学生,他们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充分反映了学生双重价值取向。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生良好行为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应着力担当起培养重任,通过有目的的诚信教育,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说真话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生不说真话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不说真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受外界影响、和价值观、认知判别能力的影响所致。
(一)受他人影响所致。人性本善,但由于学生在社会或家庭、学校的经历实践中,常会受到说假话行为的影响,他们看到别人说了假话却能换来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自觉地在内心建立起了“以假可以当真”的观念意识,又特别是经历了说假话的事,更加感受到了说假话的积极意义,于是不自觉地就把说假话,“无病呻吟”的做法“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的实践中。
(二)道德观与社会现象不同所致。由于书上、课堂上的价值观、世界观与社会个别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具有很大差异,使他们的认识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在处于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思潮大量涌现,加上广播、电视、网络的负面宣传,让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小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社会信息,各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必然要影响学生,甚至使他们产生观念冲突,对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识产生怀疑和困惑,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三)道德认知能力差所致。道德认知能力是学生价值判断的依据,能不能正确认识现象背后的根源完全在于其认知判断力。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所接受的道德培养少,认知水平低,只能分不清是对是错。我们知道,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其它认识水平一样,有一个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的过程。而社会道德现象却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样的。学生用所学的道德认识很难去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弄不好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怀疑所学道德认识的正确性。例如有的学生把同学尊敬老师的行为看作是“拍马屁”,有的把帮助同学隐瞒错误看作是“友谊”,把向老师报告情况看成是“叛变”等等。他们分析问题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行为不看动机,抓不住主流和本质。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加以辨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思想上的矛盾和疙瘩依然存在,也就不会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去支配自己的行动了。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的实践策略
作为规范学生言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把社会中出现的不离现象纳入到教学中,对于缺乏认知判别能力的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导致他们“信以为真”。因此,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
(一)教师要言行一致讲真话。教师,不仅要行为世范,也要言为楷模,在学生心目中做言行一致之人。教师无意中的“哄”、“骗”,有时也会成为学生不说真话的教材,起到反面教育的作用。所以,在鼓励学生说真话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要求自我说真话,给学生做表率。要知道,学生是有独立性的,他们有自己的眼睛,有自己的耳朵,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为此,我们自身要教育自己说真话,对自己所讲授的道德认识要坚定,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动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以理服人。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敢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加以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躲躲闪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社会现象。
(二)允许有不同声音,发表不同看法。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教育就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而且还会由于缺乏强烈的共鸣,难以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以致让某些消极因素继续滋长,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允许有不同声音,有“异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要体现民主,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注重价值取向引领。如在教学《要诚实》一课时,学生发表了“做老实人吃亏”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学生中带有普遍性。我不回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做老实人,有时表面吃亏,但实际得利,眼前吃亏,长远得利。社会需要老实人,做合格公民应该做老实人。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
(三)道德评价应全面,既要“察言”也要观其行。看学生思想品德学得怎么样,不仅要看他怎样说,更要看他怎么做,使学生自觉用所学的道德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实践中巩固提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不提过高的行为要求,也不要求学生作空洞的表态和保证。在教学《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课时,由于课文中典型人物形象高大,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想法。有的认为那是将来长大以后的事,有的认为做轰轰烈烈大事的人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等。针对这些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出“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中的“做”,对我们小学生来讲是“学做”的意思。接着,我又补充了一些典型事例,说明做平凡工作的人也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使学生认识到,小学生要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课后,班上做好事的学生明显增多。这样从实际出发提出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通过做,得到社会认可,强化了所学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做到了言行一致。
总之,鼓励学生说真人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学生言行的首要要求。实践中,我们必须注重落实,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做诚信之人。
参考文献:
[1]瞿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鼓励学生说真话[J].新课程,2016年。
[2]袁学飞,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着力渗透人格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
[3]顾宏来,谈《思品》课中的人格教育[J].新课程学习,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