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科学教学也应担当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任
【作者】 胡翠华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双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科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科学素养,还应担当学生自主能力培养重任。因为科学探究能力就是一种自学能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学能力 培养 担当重任
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得有效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倡导“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传统科学教学,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即可,其实不然,忽视自学能力培养的科学教学,早在以前我们就发现有很大弊病。这说明作为奠基的科学教学也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多年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经常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加强和引导学生对科学教材的自主阅读与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加深对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还能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科学教学,谈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激发学生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我们知道,小学生天性好奇,这颗好奇心就是对科学执着而热烈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颗好奇心去着力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兴趣,使之乐意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启蒙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再现动静结合情境、或直观教学展示实物等手段,从而让学生从感兴趣的人、事、物入手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欲,在探究路上体验成功学习快乐,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兴趣,提高兴趣。
二、引导学生质疑学习
学起于思贵有疑。古人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质疑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疑是思之始,学之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科学学习才会有更大的探究动力。但现行学生主动质疑学习习惯较差,基本不善于边读边思。这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欲望,通过内驱让学生形成强大探究动力。例如,在讲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内容时,我们可用多媒体播放含有大自然中风声、雨声的音乐,来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探究,并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质疑---声音到底怎么来的呢?又如,在学习《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我们可先将一个鸡蛋沉到盛水的杯子里,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各种沉在水里的物体,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让这些物体浮出水面。这样,学生就了解并掌握了使物体浮出水面的方法,开阔了思路,自然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从而体验到了学习成功,增强了自学信心。
三、加强自学方法指导
良好的自学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武器。很多小学生在自主学习面前举步维艰,其原因就是没有学习方法,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注重知识传授,又特别是象科学这样承担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更不能忽视学习方法的授予与培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寓方法于知识教学中,让学生知识习得过程中掌握方法,包括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这些都是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良好方法。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他们在科学探究学习面前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而有的放矢,自主进行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当摔手掌柜了,应在巡视中及时给予点拨指导,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感到束手无策,继而有力地下启下步探究学习计划。当然,除了自主学习方法之外,我们也有必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与他人合作解决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
四、注重探究能力培养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是科学启蒙必须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把科学探究列为了科学教学总目标之首,并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而探究又是自学方法的一种,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必然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自然就有了相应的科学意识,有了科学的思路和观察的方法,进而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就要创设动手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探究学习。虽然学生知道一些物体在水中沉浮,但是没有认真仔细去探究物体的沉浮,不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要搞清楚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首先要考虑控制其他因素---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物体沉浮。在探究时,我们就要求学生设计一套探究方案,最后再动手操作,并把操作中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教学也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操作,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同时,要开辟科学教育园地,让学生有广阔的科学实践平台和空间,多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俊荣,浅析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能力的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
[2]王冯祥,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素质教育,2015年。
[3]凌炜,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学能力 培养 担当重任
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得有效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倡导“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传统科学教学,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即可,其实不然,忽视自学能力培养的科学教学,早在以前我们就发现有很大弊病。这说明作为奠基的科学教学也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多年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经常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加强和引导学生对科学教材的自主阅读与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加深对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还能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科学教学,谈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激发学生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我们知道,小学生天性好奇,这颗好奇心就是对科学执着而热烈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颗好奇心去着力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兴趣,使之乐意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启蒙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再现动静结合情境、或直观教学展示实物等手段,从而让学生从感兴趣的人、事、物入手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欲,在探究路上体验成功学习快乐,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兴趣,提高兴趣。
二、引导学生质疑学习
学起于思贵有疑。古人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质疑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疑是思之始,学之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科学学习才会有更大的探究动力。但现行学生主动质疑学习习惯较差,基本不善于边读边思。这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欲望,通过内驱让学生形成强大探究动力。例如,在讲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内容时,我们可用多媒体播放含有大自然中风声、雨声的音乐,来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探究,并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质疑---声音到底怎么来的呢?又如,在学习《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我们可先将一个鸡蛋沉到盛水的杯子里,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各种沉在水里的物体,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让这些物体浮出水面。这样,学生就了解并掌握了使物体浮出水面的方法,开阔了思路,自然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从而体验到了学习成功,增强了自学信心。
三、加强自学方法指导
良好的自学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武器。很多小学生在自主学习面前举步维艰,其原因就是没有学习方法,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注重知识传授,又特别是象科学这样承担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更不能忽视学习方法的授予与培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寓方法于知识教学中,让学生知识习得过程中掌握方法,包括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这些都是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良好方法。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他们在科学探究学习面前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而有的放矢,自主进行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当摔手掌柜了,应在巡视中及时给予点拨指导,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感到束手无策,继而有力地下启下步探究学习计划。当然,除了自主学习方法之外,我们也有必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与他人合作解决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
四、注重探究能力培养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是科学启蒙必须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把科学探究列为了科学教学总目标之首,并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而探究又是自学方法的一种,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必然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自然就有了相应的科学意识,有了科学的思路和观察的方法,进而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就要创设动手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探究学习。虽然学生知道一些物体在水中沉浮,但是没有认真仔细去探究物体的沉浮,不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要搞清楚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首先要考虑控制其他因素---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物体沉浮。在探究时,我们就要求学生设计一套探究方案,最后再动手操作,并把操作中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教学也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操作,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同时,要开辟科学教育园地,让学生有广阔的科学实践平台和空间,多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俊荣,浅析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能力的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
[2]王冯祥,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素质教育,2015年。
[3]凌炜,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