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毛 辉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重要学科,不仅要担当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还有授予学法,为其以后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奠定学法基础和兴趣支撑。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学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数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重要学科,要培养出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合格建设者,那就要担当起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之重任。但由于受到“应试”指挥棒的影响,我们教育功利取向于“分数”,注重了学生解题技能和应试技巧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自学既没有良好的的兴趣支撑,也没有应对学习问题的策略方法,只能在教师“灌喂式”教育中接受。这样的结果是新课标所不愿见到的,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奠基。
一、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想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离不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觉产生学习欲望,主动为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想方觅策,表现出“我想学”的积极性和“我要学”的强烈动机。为达到此目的,实践中,我们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而进行的,用情境中的“不和谐”因素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认知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们可运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拾得一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注重诱思导学,让学生乐学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用现代专业的教学术语那就是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说明了诱思促发学生质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时也告诫我们要启发教学,让学生疑处生思。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诱思导学更有重要作用。因为这不令能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还能让学生“最近发展区”得到激活,为顺利建构知识、同化知识作为铺垫。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探究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授予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现代教育学也强调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一个知识点只能解决某一个问题,而一个方法可解决一类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而不是“随意翻翻读读”。试想,学生在数学自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布置给学生自学内容,没有相应指导和方法引领,学生能达到学习要求吗?大多数学生在自学时,只能走马观花,既找不到学什么,又找不到怎样学。“无的放矢”,只能“白了少年头”。所以,我认为,又特别是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①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②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通过这样引领,学生自然就会有了方法,变学会为会学了。
四、实施分层训练,让学生善学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学生,其学力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力不同的学生达到同样的高度,更不能在“一刀切”下还能“齐步走”。新课标说得好:“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中,不同学生习得方法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只好开展分层训练,促使不同层面学生慢慢由学会到会学到善学,逐渐撑握学习方法和要领。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感,进一步激发学习信心。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适与学生实际水平,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曹操说到就到”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长远目标,从平时做起,从细节抓起,以兴趣激发为突破口,以方法引领为着力点,注重过程,重在引导,激励督导并行,才能使他们主动性化为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富明,浅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J].学生之友,2013年。
[2]詹丽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1年。
[3]郭健玲,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学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数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重要学科,要培养出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合格建设者,那就要担当起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之重任。但由于受到“应试”指挥棒的影响,我们教育功利取向于“分数”,注重了学生解题技能和应试技巧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自学既没有良好的的兴趣支撑,也没有应对学习问题的策略方法,只能在教师“灌喂式”教育中接受。这样的结果是新课标所不愿见到的,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奠基。
一、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想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离不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觉产生学习欲望,主动为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想方觅策,表现出“我想学”的积极性和“我要学”的强烈动机。为达到此目的,实践中,我们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而进行的,用情境中的“不和谐”因素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认知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们可运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拾得一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注重诱思导学,让学生乐学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用现代专业的教学术语那就是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说明了诱思促发学生质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时也告诫我们要启发教学,让学生疑处生思。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诱思导学更有重要作用。因为这不令能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还能让学生“最近发展区”得到激活,为顺利建构知识、同化知识作为铺垫。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探究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授予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现代教育学也强调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一个知识点只能解决某一个问题,而一个方法可解决一类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而不是“随意翻翻读读”。试想,学生在数学自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布置给学生自学内容,没有相应指导和方法引领,学生能达到学习要求吗?大多数学生在自学时,只能走马观花,既找不到学什么,又找不到怎样学。“无的放矢”,只能“白了少年头”。所以,我认为,又特别是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①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②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通过这样引领,学生自然就会有了方法,变学会为会学了。
四、实施分层训练,让学生善学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学生,其学力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力不同的学生达到同样的高度,更不能在“一刀切”下还能“齐步走”。新课标说得好:“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中,不同学生习得方法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只好开展分层训练,促使不同层面学生慢慢由学会到会学到善学,逐渐撑握学习方法和要领。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感,进一步激发学习信心。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适与学生实际水平,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曹操说到就到”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长远目标,从平时做起,从细节抓起,以兴趣激发为突破口,以方法引领为着力点,注重过程,重在引导,激励督导并行,才能使他们主动性化为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富明,浅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J].学生之友,2013年。
[2]詹丽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1年。
[3]郭健玲,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