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低学段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作者】 杨华莉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优化设计数学作业,是充分发挥作业功能的重要前提。实践中,我们要遵循一定原则,运用优化设计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获得作业的发展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学段 作业 设计 优化
我们知道,作业功能很多,大抵可分为三种,即发展功能、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所谓发展功能就是指作业的本质功能,即加强学生作业具有强化加深知识理解、运用、记忆,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内化化实践能力,以及对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等都有良好的促使作用;而管理功能则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即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可达到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纪律意识,实施督促和奖惩;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来获取社会对教育、以及自身的认可。而这三种效应能否有效发挥,源于作业的精心设计。但在目前“应试”背景下,由于功利价值取向的教育追求,使作业的三种功能都在一定程度的体现了出来,还呈现出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作业的发展功能被弱化,把附加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却凸显出来了。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和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是相悖的,更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想追求相违的。作业的目的促进学生人的发展,能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内化一种生活技能,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反哺服务能力。这就是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因此,必须发挥作业的发展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完成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为此,我们要在作业这块培养学生能力的沃土上,充分发挥作业的发展性功能,让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我们遵循“三原则”和“三优化”。
一、作业设计应遵循“三原则”
针对小学低学段学生实际,以及数学在低学段的奠基要求,我们需要遵循三个实践原则,才能设计出实践性,实效性高的作业来。
(一)主体性原则。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当然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作业的发展效应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内化才能实现,教师是无法替代的,毕竟能力的形成不是帮学生把作业完成了就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设计的作业要能引起的主体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自觉做作业,完成作业,只有这样,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更好的发挥。
(二)分层性原则。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设计,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这样,才能让各个学力层次的都能感受到作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都能感受到完成作业后来愉悦,进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美好愿望。
(三)人文性原则。人文性就是指作业的教育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增加数学作业中的情意含量,数学知识本身揭示的是抽象的数和形的规律性,需要将作业的设计置于更加开放的人文背景之中,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学生可以作业的空间。
二、作业设计应遵循“三优化”
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新课标要求作业必须要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传统作业方式的不但机械、呆板,而且样式单一,就是各种形式的计算。这一点,我们可从现实中我们教材和各种运算题卡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新课标背景下的作业不应当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为此,我们要注意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趣味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作业的情感内驱。作业作为学生实践的常用方式,我们也必须激发学生作业兴趣,让作业迸发出“诱惑力”。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求我们搜集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尽量把所学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寓言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例如,在一年级数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分别写上1-9的数字的卡片上一次拿两张,报出两张卡片相加的和是多少?这样的随机出题,趣味性就很强。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实践性。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的效果好。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运用知识,并且把知识转变为技能。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们便可设计以下的作业:带学生到公园里去,找出公园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彩砖,量一量长和宽,计算他们的周长,看哪种面积大?这样,就改变了作业唯抄唯本的传统做法,实践性更强,更能激发参与者兴趣,其效果显然会更好。
总之,要使作业的效应更好地发挥,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精心设计,不要再用“题海战术”来操练学生,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学习兴趣渐失,不想学数学。得不偿失的做法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又特别是我们低学段的数学教学,奠基中的基础,更应该在兴趣上为学生以后学习奠定兴趣支撑。因此,作为重要作业平台,我们应精心设计,优化处理。
参考文献:
[1]陈玉凤,探究小学第一学段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
[2]张义娟,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2009年。
[3]王静静,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0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学段 作业 设计 优化
我们知道,作业功能很多,大抵可分为三种,即发展功能、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所谓发展功能就是指作业的本质功能,即加强学生作业具有强化加深知识理解、运用、记忆,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内化化实践能力,以及对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等都有良好的促使作用;而管理功能则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即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可达到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纪律意识,实施督促和奖惩;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来获取社会对教育、以及自身的认可。而这三种效应能否有效发挥,源于作业的精心设计。但在目前“应试”背景下,由于功利价值取向的教育追求,使作业的三种功能都在一定程度的体现了出来,还呈现出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作业的发展功能被弱化,把附加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却凸显出来了。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和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是相悖的,更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想追求相违的。作业的目的促进学生人的发展,能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内化一种生活技能,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反哺服务能力。这就是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因此,必须发挥作业的发展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完成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为此,我们要在作业这块培养学生能力的沃土上,充分发挥作业的发展性功能,让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我们遵循“三原则”和“三优化”。
一、作业设计应遵循“三原则”
针对小学低学段学生实际,以及数学在低学段的奠基要求,我们需要遵循三个实践原则,才能设计出实践性,实效性高的作业来。
(一)主体性原则。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当然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作业的发展效应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内化才能实现,教师是无法替代的,毕竟能力的形成不是帮学生把作业完成了就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设计的作业要能引起的主体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自觉做作业,完成作业,只有这样,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更好的发挥。
(二)分层性原则。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设计,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这样,才能让各个学力层次的都能感受到作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都能感受到完成作业后来愉悦,进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美好愿望。
(三)人文性原则。人文性就是指作业的教育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增加数学作业中的情意含量,数学知识本身揭示的是抽象的数和形的规律性,需要将作业的设计置于更加开放的人文背景之中,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学生可以作业的空间。
二、作业设计应遵循“三优化”
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新课标要求作业必须要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传统作业方式的不但机械、呆板,而且样式单一,就是各种形式的计算。这一点,我们可从现实中我们教材和各种运算题卡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新课标背景下的作业不应当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为此,我们要注意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趣味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作业的情感内驱。作业作为学生实践的常用方式,我们也必须激发学生作业兴趣,让作业迸发出“诱惑力”。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求我们搜集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尽量把所学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寓言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例如,在一年级数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分别写上1-9的数字的卡片上一次拿两张,报出两张卡片相加的和是多少?这样的随机出题,趣味性就很强。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实践性。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的效果好。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运用知识,并且把知识转变为技能。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们便可设计以下的作业:带学生到公园里去,找出公园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彩砖,量一量长和宽,计算他们的周长,看哪种面积大?这样,就改变了作业唯抄唯本的传统做法,实践性更强,更能激发参与者兴趣,其效果显然会更好。
总之,要使作业的效应更好地发挥,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精心设计,不要再用“题海战术”来操练学生,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学习兴趣渐失,不想学数学。得不偿失的做法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又特别是我们低学段的数学教学,奠基中的基础,更应该在兴趣上为学生以后学习奠定兴趣支撑。因此,作为重要作业平台,我们应精心设计,优化处理。
参考文献:
[1]陈玉凤,探究小学第一学段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
[2]张义娟,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2009年。
[3]王静静,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