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作者】 翟志元
【机构】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九年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属性。在语文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单纯的来谈某个方面都不能对语文教学做到真正的了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好了两者的统一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而这两个方面中综合性和实践性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积极学习,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进行教学,处理好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性 实践性
谈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就不得不谈到什么是综合性,什么是实践性了。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呢?综合性就是当代教学过程要求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与能力本来就不是相对立的,只有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发展,也就是说能力的发展必须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不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作为实践过程有其特殊性。首先,学生面对的实践对象是一个经过“加工”了的实践对象。其次,这种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的经验,而不是通过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再次,在实践方式上,这种实践往往以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社会调查模拟体验等形式进行,不如一般社会实践那么广泛,但它对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简单点说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 “语言文字运用”。同时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这在我们的课标中有明确的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
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是重要的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我们与社会进行交流和沟通离不开它,我们学习别的知识也离不开它,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要学生掌握好这一工具,只靠课堂上的听说是不行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自己领悟,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交流、去储存的本领,也就是要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运用它。这是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现其综合性与实践性呢?首先必须要注意我们的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这就是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综合性与实践性该如何进行的指导性纲领。那在我们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呢?
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指出:人是统一的单元,当他有所活动时,是整个人去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由于经验而有变化时,其运动的观念情感的方面都要发生变化。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语文教学的综合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我们相对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传授有关语文知识,就以我现在所在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一的学生就应该主要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让学生多读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初步学会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高二的学生就应该以积累和初步的练习为主,应为经过高一一年的积累再加上之前学习的知识,应该是让学生初步牛刀小试的时候了,而高三的学生则主要以练习为主,应为一方面要应对高考,另一方面也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一方面老师要注意知识的给予应该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符合,不要给于学生大量他们接受能力之外的知识,还有不要把知识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到诗词押韵的问题时应该点到为止让学生会简单的判断就可以了,如果老师为了追求极致,将大学中的平仄规律也一并讲授给学生的话那么大多数学生可能就会觉得云里雾里了。三、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不追求知识系统化,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知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健全人格,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灾区。现在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低。当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程中的程度,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情境的创设。优化语文课堂的结构组合,使课堂结构更加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也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加符合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和预设。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按照一定的目和要求,把课堂中的学生学习的活动,组织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积极配合教师的组织共同完成课堂任务。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需要提前备好课,并且预想到一些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学生则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即使这样还有一些问题是老师在提前所无法预设的,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的随机应变能力了。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去年在一个班级上《荆轲刺秦王》时,一个同学突然就秦王拔剑的姿势与我讨论了起来,其实在之前的预设中我是没有想到这一问题的,所以当时我就一下子懵住了,但是好在我及时的将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并带领学生一起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件事情也启发了我,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加的仔细和用心。就备课而言,不能单纯地围绕着教材有限的课文重点进行,而是要将所涵盖到的内容都一一的认真了解,要做到对教材烂熟于心。另一方面应该更加关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展到学生所接触的广阔的生活空间,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有利于真正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不能一味的停留在教师准备和预设的阶段,应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要更加的关注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此外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还应注意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学生自己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特点不同等,会影响他们在实践性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这些都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性虽然看起来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性,只有与实践性相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实践性性,只有以综合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的实践性在于运用,能力在于训练。语文综合性的加强主要在于语文知识量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而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综合性与实践性是相伴发生的,如在阅读《荷塘月色》、《蜀道难》《故都的秋》等文章时一方面学生在体会自然风景的美在学习文章解读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实践过程,学生是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
实践性”与“综合性”是语文学科具有的双重性质,我们即要清楚两者的两者不同的含义,又要明白二者的关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其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能够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书.如何使语文教学美不胜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01期
[2]陈家彬.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J];广西教育;2006年14期
[3]张拥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徐继存.关于课程与教学论功能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9卷第5期
[5]谭 斌.论学生的需要[J].教育学报,2005年第1卷第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性 实践性
谈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就不得不谈到什么是综合性,什么是实践性了。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呢?综合性就是当代教学过程要求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与能力本来就不是相对立的,只有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发展,也就是说能力的发展必须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不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作为实践过程有其特殊性。首先,学生面对的实践对象是一个经过“加工”了的实践对象。其次,这种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的经验,而不是通过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再次,在实践方式上,这种实践往往以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社会调查模拟体验等形式进行,不如一般社会实践那么广泛,但它对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简单点说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 “语言文字运用”。同时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这在我们的课标中有明确的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
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是重要的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我们与社会进行交流和沟通离不开它,我们学习别的知识也离不开它,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要学生掌握好这一工具,只靠课堂上的听说是不行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自己领悟,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交流、去储存的本领,也就是要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运用它。这是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现其综合性与实践性呢?首先必须要注意我们的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这就是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综合性与实践性该如何进行的指导性纲领。那在我们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呢?
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指出:人是统一的单元,当他有所活动时,是整个人去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由于经验而有变化时,其运动的观念情感的方面都要发生变化。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语文教学的综合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我们相对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传授有关语文知识,就以我现在所在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一的学生就应该主要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让学生多读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初步学会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高二的学生就应该以积累和初步的练习为主,应为经过高一一年的积累再加上之前学习的知识,应该是让学生初步牛刀小试的时候了,而高三的学生则主要以练习为主,应为一方面要应对高考,另一方面也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一方面老师要注意知识的给予应该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符合,不要给于学生大量他们接受能力之外的知识,还有不要把知识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到诗词押韵的问题时应该点到为止让学生会简单的判断就可以了,如果老师为了追求极致,将大学中的平仄规律也一并讲授给学生的话那么大多数学生可能就会觉得云里雾里了。三、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不追求知识系统化,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知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健全人格,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灾区。现在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低。当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程中的程度,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情境的创设。优化语文课堂的结构组合,使课堂结构更加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也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加符合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和预设。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按照一定的目和要求,把课堂中的学生学习的活动,组织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积极配合教师的组织共同完成课堂任务。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需要提前备好课,并且预想到一些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学生则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即使这样还有一些问题是老师在提前所无法预设的,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的随机应变能力了。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去年在一个班级上《荆轲刺秦王》时,一个同学突然就秦王拔剑的姿势与我讨论了起来,其实在之前的预设中我是没有想到这一问题的,所以当时我就一下子懵住了,但是好在我及时的将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并带领学生一起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件事情也启发了我,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加的仔细和用心。就备课而言,不能单纯地围绕着教材有限的课文重点进行,而是要将所涵盖到的内容都一一的认真了解,要做到对教材烂熟于心。另一方面应该更加关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展到学生所接触的广阔的生活空间,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有利于真正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不能一味的停留在教师准备和预设的阶段,应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要更加的关注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此外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还应注意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学生自己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特点不同等,会影响他们在实践性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这些都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性虽然看起来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性,只有与实践性相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实践性性,只有以综合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的实践性在于运用,能力在于训练。语文综合性的加强主要在于语文知识量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而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综合性与实践性是相伴发生的,如在阅读《荷塘月色》、《蜀道难》《故都的秋》等文章时一方面学生在体会自然风景的美在学习文章解读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实践过程,学生是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
实践性”与“综合性”是语文学科具有的双重性质,我们即要清楚两者的两者不同的含义,又要明白二者的关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其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能够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书.如何使语文教学美不胜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01期
[2]陈家彬.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J];广西教育;2006年14期
[3]张拥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徐继存.关于课程与教学论功能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9卷第5期
[5]谭 斌.论学生的需要[J].教育学报,2005年第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