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陈小云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我们营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授予方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集体解决等环节,才能让学生既获得方法,又获得语文素养等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开展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教的理念和学的方法,是教致力于学、服务于学的教学策略。运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得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而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在其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既有必要,又很有实际意义。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探究性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我们就必须营造愉悦民主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把微笑带进课堂,还要把竞争和激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形成学生个个愿说、人人争着想说的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凡是学生讨论就可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讲解;对于学生的质疑和争辩,教师也不轻易予以否定,更不草率地进行批评,只是在难点、易混点等关键之处进行巧妙点拨,然后通过适量而有拓展性的课后作业予以深化。同时对于每一位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与积极的评价,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发言,更要组织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让成功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强大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走向探究
  探究是围绕主题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科学设置问题,通过适合学生需要的情境提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之产生探究动力。实践中,我们就应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知欲,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激思、添力,促使其走向探究学习。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上如,易错点、思维拐脚点上合理设计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这些课堂中疑问的设计,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到正确答案,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给探究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实施探究性学习,就要注重学生如何学习引领和培养,而非教师限定的标准答案告之。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诫我们,要让学生会“渔”,而非教师“喂鱼”。因此,在实施探究性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探究方法,让学生能在学习面前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好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探究情况寓方法于其中,边学得方法,边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对于层次清晰、内在逻辑关系强的课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线索法进行记忆;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指导学生运用串联法进行记忆;对于一些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运用图画法进行记忆等。又如在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时,培养学生运用圈点批注、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美文赏析等多种方法。但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的揣摩实践,有时甚至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强制措施,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就会成为其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四、引导自主探索,加强合作交流
  在语文学习探究中,当教师呈现了探究主题后,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其实不然,还需要教师来回巡视,给予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点拨,或学法指导,引导他们继续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究学习完成以后,我们不要急于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这是很多教师易患的错误。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所获得成果,让学生互相解决个体学习的“疑惑”,再针对学生共同的学习疑点进行解决,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比如,在《狐狸与乌鸦》这一则寓言的探究性学习后,很多学生都对狐狸有一个认训,普遍都会认为狐狸很狡猾阴险;但是狡猾的狐狸的最大优点就是聪明,聪明的人才能吃饱饭。但是狐狸欺骗乌鸦是不可取的,这样可以引申学生思考,做人要脚踏实地,勤劳务实,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所以故事的一方面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在否定一样事物的同时也有肯定的一面。另一方面故事传达出来的东西就是鼓励人要实事求是,认真踏实。而这样的结论就不是学生所能讨论交流出来的,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集体交流合作之后,在集体问题解决之中进行的思想教育。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在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之后,不注重交流讨论这个环节,其实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倾听能力,还能通过交流加深印象,深化知识,强化记忆,作用非常多。对于这个环节,我们不可忽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加强合作交流,同时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我的方法就是接受性学习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前者和后者,或作为引领,或作为补充,都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姜柳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年。
  [2]赵菊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3年。
  [3]王乐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