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

【作者】 刘金国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北岩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一定位给我们指明了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向,那就是品德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课程资源要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从而使品德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的生活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欢迎到我家乡来》(三年级下册)一课时:课前,我把搜集的学生拍的家乡的照片做成课件,分为“美丽的风光”“家乡的巨变”“可爱的家乡人”几个主题。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组照片,请同学们对照照片中展示的内容畅谈自己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学生看着照片上自己熟悉的场景和面孔,兴奋异常,纷纷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接下来我设计了“我做家乡小导游”的环节,让学生写出不少于三分钟的解说词,介绍自己家乡的特点。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所以写起来有种“信手拈来”的轻松与愉快,内容也丰富多彩,有“家乡四季美如画”的风光篇,有“从我家变化看家乡巨变”的变化篇,也有“爷爷奶奶学跳舞”的精神风貌篇,更有“可爱家乡人”的励志篇……从真实的场景、真实故事中学生体会到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的可爱,从而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二、教学活动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这段话告诉我们: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式要以活动为主。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活动的效用。如何让活动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活动场景要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通过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发生实际接触和相互作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如执教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我们去收获”一课,我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带孩子去“秋游”,并要求家长协助孩子收集好具有秋天特征的一些实物。由于家长的积极参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这次秋游活动,学生有的拍摄到了许多秋天的美景,有的收集到了许多秋天的树叶,有的收集了许多秋天的果实,还有的学生参与了田间的劳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展示活动,有手抄报、有粘贴画、有美文诗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更体验到了活动的快乐。
  2、引用生活事件进课堂
  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件引进课堂,再现生活中的某个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可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快乐的集体生活》时,我把学校体育节的录像资料制作成课件,再现了学校体育节时的盛况和场景,学生在录像中看见了自己和大家的表现,一下子帮助同学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大家纷纷回忆起当时紧张快乐的生活,然后我引导学生畅谈体育节集体带给我们哪些快乐,有的谈是集体的荣誉感给自己鼓足了劲才取得了好成绩,有的谈看见同学得了冠军心里特别的快乐,有的谈自己受伤后同学们纷纷围上来搀扶着自己,让自己感觉很温暖……然后我引导学生从这件事中引申到日常生活中,想想平时这个班集体带给了我们哪些快乐?学生纷纷发言,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来说明集体生活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温暖,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热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生活事件的引入,开拓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生活情景扮演角色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扮演生活角色,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让学生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三、课堂延伸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有助于完成课堂延伸。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应善于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垃圾带来的烦恼》一课,我安排学生去做课前调查,学生发现垃圾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田地边、大路旁、河沿上;清水河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污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怎样改变这些现状,我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分析减少垃圾的方法,设计出实施方案,并联系当地政府开展“让清水河返清”行动。正是这样的课堂延伸,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