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惠光学
【机构】 山东省临沂沂河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摆正师生的位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就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和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 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数学已成为全球性口号,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数学?怎样教数学?怎样学习数学?当今社会和学校的现实环境和现代生活方式十分深刻地影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数学观。这种观念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摆正师生的位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就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和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与同行商榷。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首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只有学生乐于学、主动学,才能学得会、学得快。为此,我在课堂实践中做到了了“四个一点”。即起点低一点、节奏慢一点、距离近一点、直观形象一点。起点低、慢节奏,它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开始,我们从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感知讲起,从已有的基础知识说起,让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所谓距离近一点,就是举例讲授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贴近生产实践。形象一点,就是要教师讲课不能单纯从概念到概念,让学生不知所云。我在教学实践中,在引导同学们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生活阅历说起;从他们经常看到的几何图形、几何体、图片、模型讲起,从感性到理性。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使我认识到做到上述“四个一点”,就能使大部分同学一开始学习就感到有兴趣、听得懂,学习主动、愉快,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互动中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全动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都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借助于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的学习探索活动,使学生们的手、眼、口等各种感官,以至于脑都动起来。如在初中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几何图形图片进行折、叠、拼、拆,练习几何图形的画法,或进行实际测量计算等。这时老师可走下讲台,进入学生中间,引导学生先领悟新知识。
三、在过程中感悟,在探索中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许多不太好讲的知识,我们一些教师往往想“走捷径”、“图省事”,对于学生提的“为什么”的问题,总是训斥学生说“不要问为什么。”、“熟记定理、公式、多做题,自然什么都会了。”这样做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介绍国际先进教学方法时指出:“发现”和“做”,比“知道”现成数学结论更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教学过程,才能理解这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应用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在一个充满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从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体验中悟出数学知识的新结论。“重过程”,就不要怕费事、误时间。实际上,重视“过程”的教学,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当前学生对初中数学的认识
以下是现在初中学生中十分普遍存在的一些观念:数学单调,枯燥,乏味,只有书呆子才会喜欢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毫无联系。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记忆和模仿,你不用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搞懂。只有天才才能在数学中作出发明创造。教师所给出的每个问题都是可解的,我解不出来是因为我不够聪明。每个问题都只需花费2—10分钟就可解决,否则凭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 观察和实验靠不住,而猜想又不严格,从而在数学中究竟有什么用。数学证明是一种游戏,是对一些人们早已了解的东西进行校验,没有任何的真正的价值。教师是最后的仲裁者,学生所给出的解答对错和方法‘好坏’由教师裁定。
显然上述观念对学生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例如,下面这道题:有一条长度为359mm的铜管料,把它锯成长度分别为59mm和39mm两种不同规格的小铜管(要求没有余料),每锯一次损耗1mm的铜管料,为了使铜管料的损耗最少,应分别锯成59mm的小铜管______段,39mm的小铜管______段。有些学生在这个实际问题的解题中,竟不知道锯成两种铜管共7段,只要割6次。
又例在初二数学统计初步教学中,习题:样本10、9、8、12、11的方差为______;学生会解题,并把答案做对。但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学生只知道死套书中公式,不知其真正意义。
上述的事例清楚地表明错误观念对数学学习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五、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 ‘唯天资论’根深蒂固,‘正态分布’是规律性状态,数学难教难学,‘差生’存在不可避免。
数学教学主要是打好基础,因为考试主要靠基础知识,考不出创造性数学教材和教学不必讲究‘趣味’,主张讲清讲透和大运动量的习题‘苦练’。数学无非是‘思维的体操’,数学=逻辑,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的能力。数学不必讲‘应用’,那是‘实用主义’和‘短视行为’。数学的价值在于‘严密的逻辑推理’,‘严密性是第一位的’。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解题’教学,目的在于获得考试高分。中学数学‘一万年’以后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基础是不会变的。以上各点,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出发点是为了考试忽略了兴趣探索、创新应用等层面,只强调数学教学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功能,却贬低了数学的美学功能,忽视在理论构造、概念更新、方法选择、实际应用、哲学思考等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具体表现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应用;重模式,轻思想;重演绎,轻发现;重传授,轻感悟;重抽象,轻实验;重智商,轻情商。
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数学教学必须关注以下问题:强调发散性的思考与问题的探索能力,留意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掌握解题、释疑的新技能,创造性思考并进行决策的技能,强调利用多种思路进行问题求解,相信所有生理正常的青少年都能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
数学知识的学习,将成为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知识成为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载体、中介和操作的对象,对结论的研究、探索、发现的过程会显得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由于结论知识可以传授和灌输,而素质、能力却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在实践中养成,过程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去经历,智慧和才干也只能由学习者从自己的经历中形成和发展。应此,讲授式和满堂灌不灵了,应代之以在教师的主导下,自己去建构,自主地学习,而由于认知建构的社会性(客观性、正确性)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又需要与媒体、同学间的交流,因而就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主张。恰好,主人翁感、主体意识和与人的交往、合作的习惯和能力,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因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学目标的最合适的学习形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 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数学已成为全球性口号,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数学?怎样教数学?怎样学习数学?当今社会和学校的现实环境和现代生活方式十分深刻地影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数学观。这种观念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摆正师生的位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就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和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与同行商榷。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首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只有学生乐于学、主动学,才能学得会、学得快。为此,我在课堂实践中做到了了“四个一点”。即起点低一点、节奏慢一点、距离近一点、直观形象一点。起点低、慢节奏,它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开始,我们从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感知讲起,从已有的基础知识说起,让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所谓距离近一点,就是举例讲授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贴近生产实践。形象一点,就是要教师讲课不能单纯从概念到概念,让学生不知所云。我在教学实践中,在引导同学们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生活阅历说起;从他们经常看到的几何图形、几何体、图片、模型讲起,从感性到理性。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使我认识到做到上述“四个一点”,就能使大部分同学一开始学习就感到有兴趣、听得懂,学习主动、愉快,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互动中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全动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都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借助于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的学习探索活动,使学生们的手、眼、口等各种感官,以至于脑都动起来。如在初中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几何图形图片进行折、叠、拼、拆,练习几何图形的画法,或进行实际测量计算等。这时老师可走下讲台,进入学生中间,引导学生先领悟新知识。
三、在过程中感悟,在探索中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许多不太好讲的知识,我们一些教师往往想“走捷径”、“图省事”,对于学生提的“为什么”的问题,总是训斥学生说“不要问为什么。”、“熟记定理、公式、多做题,自然什么都会了。”这样做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介绍国际先进教学方法时指出:“发现”和“做”,比“知道”现成数学结论更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教学过程,才能理解这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应用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在一个充满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从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体验中悟出数学知识的新结论。“重过程”,就不要怕费事、误时间。实际上,重视“过程”的教学,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当前学生对初中数学的认识
以下是现在初中学生中十分普遍存在的一些观念:数学单调,枯燥,乏味,只有书呆子才会喜欢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毫无联系。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记忆和模仿,你不用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搞懂。只有天才才能在数学中作出发明创造。教师所给出的每个问题都是可解的,我解不出来是因为我不够聪明。每个问题都只需花费2—10分钟就可解决,否则凭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 观察和实验靠不住,而猜想又不严格,从而在数学中究竟有什么用。数学证明是一种游戏,是对一些人们早已了解的东西进行校验,没有任何的真正的价值。教师是最后的仲裁者,学生所给出的解答对错和方法‘好坏’由教师裁定。
显然上述观念对学生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例如,下面这道题:有一条长度为359mm的铜管料,把它锯成长度分别为59mm和39mm两种不同规格的小铜管(要求没有余料),每锯一次损耗1mm的铜管料,为了使铜管料的损耗最少,应分别锯成59mm的小铜管______段,39mm的小铜管______段。有些学生在这个实际问题的解题中,竟不知道锯成两种铜管共7段,只要割6次。
又例在初二数学统计初步教学中,习题:样本10、9、8、12、11的方差为______;学生会解题,并把答案做对。但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学生只知道死套书中公式,不知其真正意义。
上述的事例清楚地表明错误观念对数学学习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五、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 ‘唯天资论’根深蒂固,‘正态分布’是规律性状态,数学难教难学,‘差生’存在不可避免。
数学教学主要是打好基础,因为考试主要靠基础知识,考不出创造性数学教材和教学不必讲究‘趣味’,主张讲清讲透和大运动量的习题‘苦练’。数学无非是‘思维的体操’,数学=逻辑,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的能力。数学不必讲‘应用’,那是‘实用主义’和‘短视行为’。数学的价值在于‘严密的逻辑推理’,‘严密性是第一位的’。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解题’教学,目的在于获得考试高分。中学数学‘一万年’以后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基础是不会变的。以上各点,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出发点是为了考试忽略了兴趣探索、创新应用等层面,只强调数学教学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功能,却贬低了数学的美学功能,忽视在理论构造、概念更新、方法选择、实际应用、哲学思考等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具体表现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应用;重模式,轻思想;重演绎,轻发现;重传授,轻感悟;重抽象,轻实验;重智商,轻情商。
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数学教学必须关注以下问题:强调发散性的思考与问题的探索能力,留意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掌握解题、释疑的新技能,创造性思考并进行决策的技能,强调利用多种思路进行问题求解,相信所有生理正常的青少年都能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
数学知识的学习,将成为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知识成为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载体、中介和操作的对象,对结论的研究、探索、发现的过程会显得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由于结论知识可以传授和灌输,而素质、能力却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在实践中养成,过程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去经历,智慧和才干也只能由学习者从自己的经历中形成和发展。应此,讲授式和满堂灌不灵了,应代之以在教师的主导下,自己去建构,自主地学习,而由于认知建构的社会性(客观性、正确性)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又需要与媒体、同学间的交流,因而就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主张。恰好,主人翁感、主体意识和与人的交往、合作的习惯和能力,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因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学目标的最合适的学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