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作者】 项春祥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锦界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 形象思维 欣赏能力 正确流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它是集眼、耳、口、心于一体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和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学校学生的唱读现象可能还不是很严重,但在我们农村小学的校园里,这种类似唱读的声音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低年级尤为严重。看着这些稚嫩的孩子,口齿里流露出这样有气无力、没有生机和吸引力的声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情何以堪?今年五月份,我向学校申请,承担了《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研究》小课题的科研任务。改变现在学生的这种唱读式朗读现状,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如在《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朗读前,我先让学生找出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然后在这几个词语下面做重读标记,再请学生读这一句,注意把加点的词语读得重一点。学生按这种方法读,不仅读出了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而且体会到荷叶长得特别茂盛、充满生机。
  同时要使用启发、提示的方法,不只是声音、语调等表达方法,而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展开想象和联想,产生真情实感,从而找到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在教学生理解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加深理解,这时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大大提高。最后我设计学生配乐朗读,从学生的表情都足以看出,他们以深入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画面中,感受到了两位友人那难以割舍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水的特点这段,它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描绘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朗读“真静啊”时我指导学生要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真清啊”要读轻声,但声音应稍高,上句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江底的沙石;读“真绿啊”时声音要响亮些,饱满些,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
  二、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看一些诗歌朗诵的视频,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体会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等,使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朗读课文的习惯。
  这几点,看似简单,好像很容易做到,但对于小学生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做好这几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而早读则是朗读训练的最佳时间。可以先指名领读或齐声朗读,带动那些朗读基础不好的同学敢大声朗读;再同桌、前后结成朗读小组,互相对读,分角色读,彼此交流,彼此监督,互相指出优缺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阅读的时间,都能得到朗读的训练。最后老师采取布置任务、定期评选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家里进行朗读训练,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之,只要学生能坚持不懈地练下去,读下去,读熟了,会背了,那些范文的语言就能进入到学生的语言储备库里去,那些范文的种种表达方法,种种修辞方法和篇章结构等,就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